走基层,听民声系列《你算得不对!》新闻评析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走转改”专栏文章,却生动形象的反应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不仅只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农资投入,更加重视人工成本,农民越来越会“算帐”的现象。并借基层干部之口,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高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走转改”专栏文章,却生动形象的反应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不仅只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农资投入,更加重视人工成本,农民越来越会“算帐”的现象。并借基层干部之口,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重视农民算账的新逻辑新变化,以此来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这一选题是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补贴之后,农村现状的描画,农村问题的展现,典型而深刻,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作者真正的深入基层,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进行交流和沟通,才会发现农民收入背后这悄悄变化的现状,并写出这样简明但生动的报道。这种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的精神,值得广大新闻记者去学习。
报道的题目,鲜明夺目,深化主题。作者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一句话“你算的不对!”这句话坚定有力,充满着矛盾的尖锐对抗,很容易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不对?”“哪里不对?”“这是怎么回事?”并且“不对”也是对以往就农业收入算法的一种鲜明的否定,表明了农业收入算法的一种变化,也深化了主题。
开篇简短有力,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了铺垫。文章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今年小麦大丰收,农民收入怎么样?”。这一问,勾起了读者的疑问,大丰收通常意味着高收入,但实际是不是这样呢?作者没有直接作答,而是通过后文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为下文的报道做好了铺垫。
文章写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顺理成章,延续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段,作者介绍了采访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引出刘京山算了一笔账,这笔账的算法是按以前农民收入的算法来计算的。接着刚算完,作者另起一段,刘杰的一句话先声夺人:“你算的不对!”这正是报道的标题,这一句话打断了刘京山的话,也打断了读者原先的思路,让读者感到微微一惊“算的没错啊,哪里错了?”接着,记者适时的插入刘杰的背景,并直接引用他的话告诉读者答案:“你光算了农资成本,没算人工!”下面通过农民之口,更详细的解释了为什么这种算法是错误的,以及当今农村中农民的种田现状。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记者很好的把这种矛盾冲突性展现出来,让报道不再死板生硬,而是显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结尾通过基层干部之口深化和提升了主题。将整篇文章所反映的现象鲜明指出,农民种地习惯变化的原因,是农民越来越会“算账”了,会算人工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之帐,并在实际行动中有所反映,及时国家和社会对农民种地的补贴越来越多,但是依然有很多农民放弃种田而选择外出打工,流行着“早一天晚一天怕什么”的习惯。对此,记者并没有停留在社会问题的反应上,在采访中记者还询问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在文章指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让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文章语言质朴,大量引用农民的直接引语,亲切而真实。整篇文章基本上是农民们的讨论而架构起来的,很多农民自己的语言,比如“种懒田”“早一天晚一天怕什么”,不是记者一直在唱独角戏描述这种变化,而是由农民自己跳出来讨论这一变化,让人倍感亲切、生动和真实。
采访中有记者细致的观察,细节描写让文章现场感强烈。比如“刘京山老人话音刚落,30岁的刘杰就大声否定了他”,一个“话音刚落”,写出了时间上的迅速,“大声否定”,突出了刘杰的自信更表明刘京山算法的错误。“他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这里的动作描写很有现场感,因为只有在农村才可以随手就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庄稼地的土壤才容许树枝在上面写写画画。“临近中午,不断有路过的农民加入了这场地头上的争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这些年村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地没浇水绝产了,谁家的地不种粮食改种树了……”这一段的现场感也很强烈,中午农民纷纷收工回家,狭小的乡间小路让他们路过这里便听到争论,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七嘴八舌的加入,虽是琐事,但是真实的表现出了农村的现状。
整体上这是一篇有着细致的采访、深刻的主题、厚重的思想、生动的内容、质朴的文风、鲜活的语言、连贯的结构的一篇走转改精品力作,符合“短、新、实、活”的作品要求。但仍然有些小瑕疵,最后一段对于基层干部的采访中,消息源很模糊,没有具体指出这一段话是谁所说,让其真实性打了小小的折扣。
[走基层听民声]特写:“你算得不对!”
2011-09-0511:26:27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24日电(记者娄辰)
今年小麦大丰收,农民收入怎么样?
记者近日在田间采访了山东齐河县陈庄村农民刘京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麦普遍亩产1100斤左右,毛收入1150元;种子、化肥、浇水等总投入600元左右,每亩净赚550元。
“你算得不对!”
刘京山老人话音刚落,30岁的刘杰就大声否定了他。刘京山今年74岁,当过工人,还曾当过10年村支书,在村里威望比较高。之所以敢于否认爷爷辈的刘京山,刘杰自有他的道理。“你光算了农资成本,没算人工!”
他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翻地、播种、浇水、打药、收割……一亩小麦从种到收要10个人工,按50元的工价,光人工成本就得500元。这么算下来,一亩小麦的净利润只有50元了。就算把国家发放的各项补贴都算成利润,总共也不到200元。
以前,农民在核算种粮成本时很少计算人工,记者在采访中就常常听到他们说“农民的劳力不值钱”。“现在跟过去不一样啊,不算不行。”刘杰说,“过去农民不种地也没有其他挣钱门路,算了也白算,现在不种地还可以打工,可以做生意,当然得算算哪个更划算。”
临近中午,不断有路过的农民加入了这场地头上的争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这些年村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地没浇水绝产了,谁家的地不种粮食改种树了……
由于对人工成本账越算越精,不少农民的种田习惯已经改变。刘杰说:“拿‘种懒田’这件事来说吧,不是说农民真懒,而是会算账了,多在地里呆一天,远不如打工来得实惠。过去讲究‘农时不等人’,现在流行‘早一天晚一天怕什么’,这意思就是,农民要先保证打工、做生意的时间,无工可打时才考虑种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