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从美国梦到欧洲梦

幸福感:从美国梦到欧洲梦

遗妃杂文2026-06-14 12:33:34
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卓别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世界电影殿堂里已成为一笔重墨浓彩。卓别林最典型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却有一幅
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卓别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世界电影殿堂里已成为一笔重墨浓彩。
卓别林最典型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却有一幅绅士气度。《淘金记》和《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部电影。《淘金记》简而化之,讲述了查理(卓别林饰)随着大批贫民到阿拉斯加淘金,有的人腰缠万贯,锦衣玉食,可卓别林却还是一如既往地穷困潦倒,无米下锅。《摩登时代》一言以蔽之,讲述的是底层劳动工人与工业时代的矛盾,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机器大生产时代的来临,劳动工人在流水线上无休止地作业,完全被异化成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卓别林带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以“含泪地笑”为表现手法,对下层普通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的辛辣讽刺。抛开影片的深层思想内涵不谈,把焦点放在“淘金”和“疯狂工作”这两点上,发现两者的交叉点,即获得可观的收入和丰厚的原始积累。这种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与美利坚民族的“美国梦“是不可剥离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20世纪美国以其绝对优势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独霸世界一方,企图以美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统领整个世界文化。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一出台,各种外来的不良思想思潮夹在迅猛发展的经济中如潮水般吞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的雷锋不在中国,满街的乞丐和残障人士似非而是或者似是而非的表演和外表,不停地考验着人们的同情心和那乐于助人的心,是虚假温柔地谋杀了活着的雷锋与人们爱心。这些所谓的乞丐、残障人士以及真正的骗子,他们的动机与“美国梦”如出一辙,金钱意识已经深入了人们的骨髓。《非诚勿扰》中的马诺语出惊人:“我宁愿做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句激起千层浪的的话把拜金思想一无遮拦地表现无疑。无独有偶,在一次与同事的聊天中,80后的小男孩说,他不找女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车,他说他不好回答将来女朋友的问题:诸如:你会不会开车接我上下班?拜金思想其毒害程度可见一斑。
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源自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这物质丰富却又物欲横流的时代,坐拥金山银山显然能给自己的物质来享受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国梦”渐渐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凸显,以“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在财富的追求中,私有财产被看作通向个人自由的通行证。一个人拥有的财产越多,就越能具备自主权和流动性,越不依靠别人或受惠于他人,也越不臣服于环境;财富带来排他性,排他性带来安全,财产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边界,个人聚敛巨大财富的成功被当作唯一的或主要的成功标准。于是,为了利益,牛奶三聚氰胺了,煤矿塌方了,楼歪歪了也脆脆了,官员贪了,重庆黑了……扭曲的金钱意识带来的也许不是幸福而是不幸。经济学中的“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的金钱的逐渐增长的厚度而变得越来越稀薄,幸福的厚重也慢慢消弭。
郑也夫教授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大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指出美国人热衷于个人奋斗和物质追求,不如欧洲人生活品质高。在全球生活质量的评比的183个国家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出前两名分别是挪威与冰岛,美国与英国则分别为第八、第十七。另外,冰岛获选世界最宜居住国家和地区”。在这两项全球性的评比中,英美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明显落后于挪威或冰岛,可以说有着深远意义与重大影响。
西方学者J.里夫金提出了“欧洲梦”和“美国梦”两种新人生世界观。而如何以“欧洲梦”去纠正“美国梦”,则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求财富的真正理性。“美国梦”以洛克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即保护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而“欧洲梦”则以康德的人权思想和永久和平理论作为哲学基础。二次大战可以说是欧美体验的分水岭:欧洲的体验是疯狂的现代化战争所导致的毁灭之痛,从而走向理性对话与合作策略;而美国体验的则是成功与主宰,从而强化了霸权主义和竞争。如果说欧洲和美国都把个人的绝对性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原则,那么美国推崇的是物质个人主义,而欧洲更重视的是精神个人主义。这一差异虽然还不足以形成在“政治现代性”方面的重大差别,但却决定了非常不同的日常生活风格和情趣。
欧洲梦是一种新的历史观,它是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聚敛财富的一种新的“可持续性的文明”。它认为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财富积累,而是自我修养;不是钱财聚敛,而是精神的提升;不是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它不仅保障公民的实际生活条件,而且保证人们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和条件去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以满足“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从美国梦到欧洲梦,从物质到精神,也许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物质与财富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财富与幸福不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好伙伴,当财富与幸福的比例达到一定点的时候,过激的拜金思想,过多的欲望追求,总会使得二者分道扬镳,这也应验了“合久必分”的老话。
幸福是一种感觉,两人一起喝一碗稀饭,或者两人一起吃山珍海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谁又能说喝稀饭的就一定不幸福。在尘世中生活,我们时常迷惑,时常矛盾。我们追求真纯至善,却又不得不处处正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我们梦想超凡脱俗,却又时常无法抗拒红尘的世俗与喧嚣;我们渴望优雅和谐,却又常常苦于自己才智的平庸;我们不缺衣少食,却又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欲望的围城,进去了也许当初的感觉就再也找不回来,难怪纳兰性德的那句话那么深入人心:人生若只如初见。感情如此,人生也如此。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海子更是告诉我们:生活是诗意的,诗意在每一个生活的过程和细节,诗意在我们自身的心里。诗意是一种来自生活细节的幸福感的体验,财富少点又何妨,够用就好!为了幸福,要决定从美国梦到欧洲梦的艰难跨越,实现放弃过多的物质欲而获得更多的精神追求,提升幸福感。学会诗意地生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