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遇见

遥远·遇见

色胆迷天杂文2025-09-18 15:34:38
序知道这本书会看这本书是来自一个好友的推荐,作者豆豆在书里罗列了她独到的思想,而我只能够用遥远一词来形容我初读粗读此书的感受。但凡每次遇见一本好书值得一看的书,我都会粗略地写点文字。或许它会像我九年前

知道这本书会看这本书是来自一个好友的推荐,作者豆豆在书里罗列了她独到的思想,而我只能够用遥远一词来形容我初读粗读此书的感受。
但凡每次遇见一本好书值得一看的书,我都会粗略地写点文字。或许它会像我九年前写的《提醒幸福》读后感那样给我留有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或许它对我只不过是像两三年前很没感觉地读完的整本圣经只是蜻蜓点水的影响。
对鄙人这种浅尝辄止的俗人来说,最喜欢的还是部分人所鄙夷的大欢喜的结局那种一味的毫无章法的圆满。
文章里死了不少人还是觉得心情闷闷的,尤其是小丹的“不得不死”。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为了明白丁元英所论述的文化属性,芮小丹向丁元英要一件特殊的礼物:让丁元英在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
基督教里的窄门,佛法里的悟道,文化属性和救世主,因果规律。豆豆以故事的发展顺序一步步引入她的思想,一点点把她眼中的世界用文字以另一个方式描述出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有关天国礼物的浪漫爱情小说,但实质上却是深层次地论述了人的文化属性,提出了救世主究竟在哪里的现实追问,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超越因果关系的只能靠“觉到悟到”的天道。
整部小说以经济改革中传统观念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冲突作为时代背景进行铺垫,以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为主线,以几个音乐发烧友创办格律诗音像有限公司和帮扶贫困的王庙村为载体,贯穿以音乐艺术的理想追求,深入探讨了文化属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揭示了“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个深刻的哲学理念。
小说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彰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引用其他读者文中两段对男女主角的评价——
芮小丹,虽然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她却不依附于任何人,她是一位真正为自己精神而活的人。喜欢她的敢做敢当敢爱敢恨。丁元英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性格上独立自尊,工作上敬业出色,生活上潇洒从容,交往上真诚待人,爱好上随心所欲,爱情上敢于追求,其自性自在,其平淡是真,无不令人赞叹!
丁元英,五台山智玄大师说得好,“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赞叹的是他对传统观念和文化属性入木三分的独特见解,是“他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是他对事物发展的严谨思维和准确判断。
对于丁元英和芮小丹之间的关系,“没招没术的感情”,或许正是作者给读者的一种对爱情另一种的解释。不相互依附,不求白头到老,而是珍惜相识的缘分,珍惜眼前的拥有。芮小丹爱的真诚,爱的热烈。丁元英爱得深沉,爱的自然。不矫情,不矫揉造作。
而这种认识已然和固有的社会大众对感情的传统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和背离。所谓爱情这种最高的感情,应是一种如水的平淡,很自然地便走到了一起,无需示白,无需承诺,无需誓言,不是责任,不是承担,不是义务。所谓婚姻,最低的作用只不过是最后余地下的利益上的一纸证书罢了,是对感情风险进行规避的一种方式之一;最高的意义便是在法律上给感情一个合法名分,仅此而已。
人,大多终归是俗人。说“婚姻是爱情坟墓”的人,说“懂比爱重要”的人等等,是不懂是不相信,相信的人懂得的人拥有真爱的人便不会如此说,不明白的爱情太多,错位的爱情太多,假的爱情也太多。
我憧憬的爱情,用《诗经》里的一句形容,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平淡与真。遇到的人,是与不是,顺其自然。可我还是俗人,无能为力,走不出现世这个局。
造物主把人一分两类就已经阐明本意男女人有所不同。平等是基于共性上的平等,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因为本身就不存在平等。文章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之间的平等,已然是精神层次的平等。他们思想的平等并不代表他们思想有多么的相同,而是对彼此不同的思想境界的尊重认可。
抛开一切只单从心理这方面来说,戴佩妮的一首歌《你要的爱》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我觉得写得很好,来描述生活中恋爱对于爱情的需要,“我明白,我要的爱,会把我宠坏,像一个小孩只懂在你怀里坏;你要的爱,不只是依赖,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接着便说说生死。知道是文章的需要,但还是接受不了芮小丹的自杀。突然而至的悲剧,让我不由自主了骂了句娘。如果芮小丹没死,作者豆豆赋予她“天国女儿”的形象就不能得以升华;可是芮小丹死了,不知道该遗憾了多少像我一样喜欢“圆满”的读者的心。
直至今天上午上成本会计课的时候,脑海里还时不时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身穿帅气警服的女子看着同事的警车驶来,默默在心里说出对丁元英不舍的爱,在被她打伤的犯罪分子面前,魄力地朝着自己的心房开枪。我不是豆豆,我不是芮小丹,所以我看不清开枪那一刹那芮小丹真正的模样,到底是因为我对价值对生死的概念有着远远的不如,达不到如此高度,做不到来去自如。
对于恶囚解脱的死,林雨峰和刘冰的死让我感到沉闷,因为以我的生死价值观判断,他们没“必要”死。不禁佩服豆豆驾驭人物性格的能力,几种死亡让文章闪亮了一下光泽。
文章中有很多话不仅锋利而且很“得人心”。
丁元英说,“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我只能说两个字“犀利”,不是说只能解释为犀利,而是除了犀利这个词我无法用言语道出我看到这句话时复杂的感慨和为之想要叫好的冲动,骂得好。写出这三个字时,其实也是讽刺自己。
韩楚风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丁元英,疼的却是传统观念。”——与传统桎梏的碰撞,五千年的文明,是传承文化,不应是传统文化。
“惜缘不攀缘”,很喜欢这五个字。人应学会珍惜,智明。
有读者文中说,小说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属性的角度让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于从人生历程的磨难里让读者明白救世主离自己究竟有多遥远,在于从因果规律的天道中唤醒众生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