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一悲”、“二情”、“三圆满”
《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一部历史长篇神话小说,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以根深蒂固了。也可以这麽说,无论年长的、年轻的、对西游记的喜爱真是情有独钟,作为我也不例外。其实,西游记这本巨著我是从来没看过,只是打小
《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一部历史长篇神话小说,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以根深蒂固了。也可以这麽说,无论年长的、年轻的、对西游记的喜爱真是情有独钟,作为我也不例外。其实,西游记这本巨著我是从来没看过,只是打小伴随它的电视剧长大的,也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从未厌烦过。那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它其中的内涵至今对我有一些启发和启迪,至此,看我细细说来:我所说的“一悲”,就是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那悲在哪里?悲在唐僧面对变化多端、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不识时务,软弱胆怯,却像个“脓包”,失去了与妖魔鬼怪作斗争的勇气,只是一纸空文将机智、活泼、勇敢的孙大圣撵出师门,弄得孙大圣这个富有大胆、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无所适从。虽说唐僧以慈悲为怀,说什么“念念不忘善心”,行善积德,功名成就,但一个凡人就是凡人,怎能与孙大圣相媲美,我不是偏袒孙大圣,大家看看师徒在取经中,孙大圣和唐僧常为如何对待吃人妖怪的事闹矛盾,前者主张打杀妖魔,后者却死守佛教“不杀”的教条,而斗争的结果,总是证明了孙悟空是正确的而唐僧是错误的,这在实际上就等于说明了“不杀”教条的不可信和它的危害。其实。“三打白骨精”,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也曾为孙大圣的为保护唐僧所显示出的大无畏精神赞叹,为唐僧这个佛教的佛徒的愚昧无知而憎恨,无情的将斩妖除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拒之门外,所谓书中云:
噙类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瞪翻地上滕。
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
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对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斗争,实际上罗贯中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他告诉我们,妖魔千变万变,吃人的本性不变,面对吃人的妖怪,决不能放下手中的武器。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日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前,清醒头脑,看清是非。不要一意孤行,做出片面的决定。
其次,我所的“二情”,就是唐僧“情陷女儿国”。虽说唐僧是佛教的高僧,代表着当时唐朝佛学的典范,而“七情六欲”是佛门之内严令禁止的,但唐僧也是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动物。“情”这个字在唐僧的心中也是热血沸腾的,特别在“情陷女儿国”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我来说我,也曾为西梁国国王对唐僧所表现的真情实感所动情,何况唐僧呼!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只是唐僧内心的感情有多深而已。其实想想,西梁国君难道不美吗?如果放到别人,那恐怕难取真经半路而回了。
但女王为何对唐僧一见钟情?一方面是这个女儿国阴气太重,最缺的是男人,所以她们一看见唐僧一行来了,就一齐鼓掌欢笑:“人种来了!人种来了!”另一方面,女王也好色,是好男色,像唐僧这样的奶油小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哪个美女不喜欢?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人生也会有很多诱惑。像女儿国国王那样,不爱江山爱和尚,识大体,明大义,把爱情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憧憬,这应该是一种境界。因此,唐僧也并非是木头之人,他的确为女王动了情,恋恋不舍,只不过为了唐王的嘱托,不敢放荡情怀而已。世上本就有许多相知相惜却不能相守之情,有一种爱注定不能相守,有一种情注定只能回忆无穷。这可能是唐僧唯一的一次恋爱。而后来蝎子精强迫他成婚时,唐僧是死活不同意,妖怪怎么与人相比呢!正是所云:
割断尘缘离色相,推干金海悟禅心。
不知几时还俗原,相思单守留钟情。
其实,“唐僧身陷女儿国”子虚乌有的,只是罗贯中为了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它们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后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有关取经的神话。但西梁国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之所以描绘出唐僧留情女儿国目的是表现唐僧佛法高尚无界,为取真经宣扬佛法为情不动,是值得赞赏的。而在现实的社会中,人情、爱情、交情错综复杂,就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和处理,面对种种的人情世故我们怎样去应对。
最后,我所说“三圆满”就是唐僧历经磨难,九九归真取得真经。书中云: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但不可否认,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其实,《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人与文明的舞蹈
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