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肠刮肚
拿身体说事,用器官“整景”,是文人一大特色和贡献,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也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外国人翻译中文的“心”字至今尚不那么精准,翻译中国的成语则尤为困难。功能和心相近的还有肠,譬如说一个人好是“心肠
拿身体说事,用器官“整景”,是文人一大特色和贡献,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也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外国人翻译中文的“心”字至今尚不那么精准,翻译中国的成语则尤为困难。功能和心相近的还有肠,譬如说一个人好是“心肠好”,“热心肠”,反之则是“心肠坏”;说后悔的严重则是“肠子悔青了”等。而文人用得较多的则是“搜索枯肠”,就字面上看,被搜索的是枯肠。那么若再追问,被搜索的是枯肠的内部,还是只在枯肠的外部搜索?如果是前者,已然是枯肠,即便有内部亦是枯萎之肠;若是后者,则成了灯谜“干尸腹部解剖”的谜底了。成语搜索枯肠的出处是唐代诗人卢仝的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碗里的茶不是穿肠而过的普通水,而是有搜索功能。枯肠用以比喻文思枯竭,而茶却可治“枯肠”,且只限“三碗”,多(如七碗)则“两腋习习清风生”了。看来,激发文思的不只是酒,还有茶(当然,近代还有烟)。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用得极为巧妙的是“枯肠”二字。不枯,则搜索到的是粪便;若肥,则有成语“肠肥脑满”,原意是养尊处优的庸人,很有贪人的味道。显然,这些都为文人所不齿。
用肠说事的成语还有“搜肠刮肚”,这里,不仅“搜肠”而且“刮肚”,可谓把肚子翻个遍。翻什么?当然是在翻文思,因为是文人在翻。
历来的说法都是思源于心,故而和思维有关的词大都以心代脑,如“挖空心思”,直接说思维源于脑的是“绞尽脑汁”,不过,“绞尽”之狠也不次于“搜索”。绞尽是挤干,搜索是仔细查找,二者都是“三光政策”。类似的成语很多,如“呕心沥血”(吐出心脏,沥干鲜血),是为事;“披肝沥胆”(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是为人,都是惨不忍睹。若此,即便事没做好,文没成章,亦是情有可原,这也是文人的自我解脱之法。
其实,搜索枯肠原本是文人自谦之词,犹如“江郎才尽”之说。但江郎在才尽之前毕竟是才子,而搜索枯肠之人往往也仍可搜出才华来。若自嘲则不如索性自称“黔驴技穷”,虽不文雅,那是因为遇到黔之虎才技穷的,此前毕竟威武了一回。与搜索枯肠反义的是“文思泉涌”,但“三纸无驴”则是废话连篇之意(虽连写了三张纸,看似文思泉涌,却连一个急需写的买驴卖驴的“驴”字尚未写出来)。
于常人,想写点东西,“苦心孤诣”是不敢用的,因为“孤诣”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搜索枯肠亦不可,因为搜索枯肠之后尚有“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想来想去,左思右想,冥思苦想,直到绞尽脑汁,贴切些的也只有“搜肠刮肚”了。搜肠刮肚则是说,即便先搜肠后刮肚,也可能没翻出文章来。可是,至少是写出搜肠刮肚几个字,而且是成语,并且还谦虚了一回。更重要的是,尚可引出一段文字来,姑且算作一篇日志并冠之以《搜肠刮肚》——俗人的搜肠刮肚。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