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与四面颂歌

四面楚歌与四面颂歌

乔公案杂文2025-08-20 12:43:04
《四面楚歌》的故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公元前202年,刘邦把项羽紧紧围
《四面楚歌》的故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公元前202年,刘邦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并用张良之计,让兵士在夜里唱起楚歌。项羽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虞姬拔剑自刎于项羽马前,项羽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四面楚歌”的故事让人闻而泣血,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短短几年便走上了英雄末路,众叛亲离,红颜死别,只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自刎乌江了。
关于“四面楚歌”,项羽归于“时不利”,果真是“时不利兮”吗?那又是如何导致项羽的“时不利兮”?想当初这个霸王,视秦皇而欲取而代之,是何等的气概,斩宋义而自立大将军,是何等的英雄,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是怎样的威风,设鸿门宴而放走刘邦,是怎样的气度,杀子婴火烧八百里阿房宫,是怎样的气势,衣锦还乡而自称霸王,是怎样的气象!可从公元前206年兵入感阳到202年乌江自刎,只不过短短四年时间,怎么就“时不利兮”,究其主要原因是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满耳阿谀奉承之词,四面颂歌,听不进正确意见,更听不进反面意见了。于是便有鸿门宴上刘邦几句好话便轻松出走,范增苦口婆心却只能“愿赐骸骨归卒”,蔡生骂了一句“沐猴而冠”便滚了油锅。于是“四面颂歌”变为“四面楚歌”,不可一世变为“不可一试”。
“四面楚歌”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我们决不能忘了前车之鉴,四面楚歌必是来于源于四面颂歌,四面颂歌很可能导致“四面楚歌”。唐玄宗李隆基,败韦氏之乱中兴唐室,除太平公主创开元胜世,于是四面颂歌,梨园歌管,醉生梦死,可终没有逃过四面楚歌的悲剧,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落了个马嵬坡泣别红颜,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下场。
四面楚歌必来源于四面颂歌,四面颂歌很可能导致四面楚歌。五七年反右后一片颂歌,结果发生了大跃进和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更是万里江山一片红,早请示晚汇报,山呼万岁,四面颂歌,结果把给祖国带来了难于估计的灾难,其教训之深刻,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2008-4-24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