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幼儿园

高雅闲谈杂文2026-04-23 11:08:38
记录片《幼儿园》选取了一个充满童趣味的题材。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题材。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那些我们或许已经无意中已经忘记的地方。在社会中奔波了太久,偶尔这样的片自让我们似乎也回到了童
记录片《幼儿园》选取了一个充满童趣味的题材。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题材。导演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那些我们或许已经无意中已经忘记的地方。在社会中奔波了太久,偶尔这样的片自让我们似乎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似乎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忧虑的年代。“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许片头的话语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要思考一些什么东西。
记录片记录了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的孩子的故事在14个月里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其不同的一面。而记录片从每个班中选取了几个有故事性,有可看性,戏剧性的小孩来展现孩子的生活。里边有很多我们看了以后会捧腹大笑的抓拍镜头,而那些都是自然真实的流露。这里没有摆拍,都是真实的再现。你绝对不会想到孩子在说apple之前的喷嚏。或许对于大人来说,无论如何都会在摄象机前忍住的。但是他是孩子。孩子有很多东西,很多被这个社会体系规范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这里有不曾被污染的地方,都是自然的本能。儿童世界充满了纯真与无害。“不喜欢,因为他长的太丑了”。孩子可以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喜好,不用隐藏什么。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可以“童言无忌”。而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可能再那样做了。
而儿童世界并不是在我们成人眼中的都是快乐,无忧无虑的。那里有很多我们或许未曾去关心、了解的地方。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仔细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或者总是习惯与去俯视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弯下腰来去仔细的审视了解他们。他们也有烦恼,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很多的无奈、孤独与沉重。他们也面临太多的难题,从最初的自己穿衣吃饭开始,到最后的自立,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也是艰难的。要知道并不是我们去适应孩子,而是孩子学着去适应我们,适应整个社会。即使是一件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或许也是一件大事。
“你很恨日本人?恨,有一回我恨的流鼻血”“你见过日本人吗?”“没有”“他以前在这里做坏事,好像”。日本人侵略中国已经是六十年以前的事情。恐怕那时我们的父母都没有出生,没有经历。而现在的孩子也就更不可能去经历了。或许是那段历史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都太深了,那种伤痛从我们的祖辈一直绵延了下来,传染了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代。当然我没有在谴责这种教育如何,没有在替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人开脱责任。我自己本身也很恨日本人,无论是从感情还是理智上。尽管知道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坏人,但是民族情绪导致了对整个日本的痛恨。但是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孩子?他们怎么知道日本人在中国做坏事的?不只是我们的亲人告诉孩子,实际上整个社会都在告诉孩子日本人的罪行。
况且现在的咨讯是那样的发达。几岁的孩子就知道“世界杯”,知道中国的进球情况,输赢。知道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知道“非典”。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面临一样的社会。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电视也在每天告诉你怎样去做。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的老师。我们可以不出家门就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正如导演自己的阐释一般,“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的世界,他们已经不是哪个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了,他们被公共媒体影响并渗透,还有商业化的东西,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非得为中国队加油!中国对输了跟给土耳其队加油的孩子又有什么关系?老师为什么要责骂孩子?无疑这是从意识上,从思想上就从小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爱我们国家的一切。即使中国的足球队很烂,你也必须得爱!我们为什么必须得这样去做?
看了《幼儿园》以后我去看了《看上去很美》。里边的“方枪枪”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烦心事。里边的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样是为你好,知道吗?”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那些好或许仅仅是我们从自己的立场,一个成人的视角与利益观出发的。我们总把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情当作幸福。现在我们又拿着曾经被别人同化的东西去告诉我们的下一辈。或许我们的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方枪枪”的小辫子不是挺好吗?结果因为我们的好,他的小辫子就被喀嚓掉了。那样的好被定义为一种进步。当父母送去幼儿园的哪天也就意味着其正式被送入了这个社会,开始其“进步”的生命里程。开始被这个社会所规划。
其实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规范的庞大与强势,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奈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