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请别再为我付出那么多
我想我一定是得罪了一位同事,因我曾说过一句话,令这位同事在众人面前丢失了面子。几年前,我与她在一个办公室共过事,那时就常听她描述对女儿无尽之爱的细节。近日,她因故带女儿搬进我们的午休宿舍,我终于有幸亲
我想我一定是得罪了一位同事,因我曾说过一句话,令这位同事在众人面前丢失了面子。几年前,我与她在一个办公室共过事,那时就常听她描述对女儿无尽之爱的细节。近日,她因故带女儿搬进我们的午休宿舍,我终于有幸亲眼目睹了她对女儿非同寻常的那般关爱与照顾,但见她为女儿铺床、热饭、倒水,末了再为躺下午休的女儿盖被、整衣,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休息好、出门前务必锁好门窗,一定按时上课,云云,等一切安顿好了,这才带着依恋的神情出门,欲趁午休之际为家里的晚餐准备新鲜的蔬菜。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禁不住轻轻发出声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第二天、第三天,等到第四天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女儿的一丝反抗和不满:“妈妈,你再别管我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但这位仁慈的母亲,依旧不忍放手,非要哄着女儿躺下后为她亲自盖被子不可。就在这时,我不知为啥,心里憋得异常难受,大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而这种极度难耐的感受迫使我从喉咙里发出一声:“你看你,女儿都跟你一般高了,还舍不得放手让她自己干,这样下去,她什么时候才能自立呀?”或许同事原以为她对女儿的这种百般呵护和全权包办,会引起同舍其他三人的钦佩,没想到我却冷不防来了这么一句,她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抑惑是气愤、抑或是羞愧,反正听她嘟哝了一声:“孩子还小,不懂事嘛。”我紧追不舍:“你不是说已经15岁了吗?15岁还小啊?”她即刻辩解道:“哪里是15,才14岁。”说话的当儿,她已经开启宿舍的门,准备买菜去。
待我骤升的体温渐渐降至正常的时候,才发觉自己真的是狗拿耗子——多管了闲事,闯祸了!是啊,才不过14岁的孩子,你能让他(她)干什么?他自己又能干得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静心想想,就会发现,这不是孩子想不想、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家长让不让、给不给机会的问题。不是说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吗?如果14岁的孩子还算少不更事,非得百般呵护、全盘包揽的话,那么14岁以下的孩子呢?那可不得真是成了众星捧月的宝贝皇帝吗?然而,但凡如此爱子的父母也许忘了,孩子也是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成人具有同等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而且,由于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思想的一尘不染,在许多方面甚至优于成人。就像鸟天生会飞,鱼天生会游泳一样,人也天生会有照顾和开拓自我的能力,比如吮乳、进食,比如说话、行走。可悲的是,我们的父母偏偏忽略了作为人的这一最基本的本能,愣是用所谓成人的无私之爱,从启蒙开始就抑制着孩子日渐丰腴的羽毛,束缚着他们的手脚,摧折着他们飞向独立自主的翅膀,其结果不外是把想孩子培养成为弱不禁风的温室之花。不信,就请容许我从几个方面的实例来加以印证。
实例一:孩子的心声
这是一则来自某大学生的真情呼唤,她写了一篇《别再为我付出那么多》的文章,文中说道:
“谁都知道,我有个无微不至的好母亲,从吃穿到教育一样也不落下。在高中之前,我的所有吃穿都是母亲一手精心设计、制作和搭配的,以致使我至今也说不清自己究竟爱穿什么,爱吃什么。教育更没得说了,自打上学开始,她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为我勾画未来的蓝图,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和意见,我的自信心就这样一次次被磨灭,尽管后来考上了在母亲认为是成功的大学,但对我一切都是被动的,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反感这种由母亲全权包办的生活。直到后来,我终于忍无可忍,由长期压抑的羔羊变为暴怒的狮子,与母亲进行无休止的争吵和抵抗,无论吃穿还是教育均被我无情的言辞一一否决,母亲寒心之极,她没想到自己的全心付出得到的竟是如此的结局。
母爱饱含沧桑,母亲只知道给予的艰难,却不知道我接受也非易事。我只想说,母爱的力量始终都让我向您妥协,但为了我的成长,也请您别再为我付出那么多。”
其实,孩子的心声就是对这种错位的母爱最切实的阐释,他们的心声和反抗的举动无不一次次地向仍然盛行的这种母爱敲响着警钟: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极大地伤害着孩子,孩子实在是承担不起,也享用不起。
实例二:外界的较量
几年前的一次中日夏令营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随团采写了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文中写到的中日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差异令人怵目惊心:负责远行10多千米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日本孩子烧火、煮粥、炒菜,样样来;中国孩子却傻眼了,只好饿着肚子,向领队求救、抱怨。野外探路,中国家长担心出事,用车把孩子接走;日本家长却对正在生病的孩子说,你一定能成功!
文中说:其实,关于中国教育的这一弊端(福利型-享乐型-保护型),孩子们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委屈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干,是不会干,谁教过我们?我们什么时候试过?”这几句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很明显,责任在成人世界——尤其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不能不引起人久久的深思。
实例三:社会的效应
据报载,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姻生活后,其弱点又一次显现了:这些家庭中80%的夫妇不开火,在双方父母家里吃饭,30%夫妇的脏衣服要拿到父母家里洗,50%的家庭已经闹过矛盾,主要起因是:双方相互埋怨不会做家务,不知道照顾人。另有文章说,家住福州市的某女士因在电话里听到儿子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就花了近3千元打“飞的”,给刚考入青岛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儿子送来了一碗热馄饨……
家庭和大学生活尚且如此,更何况在社交活动、社会实践中?由此可见,父母过分的尽职带给孩子的后果该有多么令人心颤。想来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奋斗精神大概就是在这种点滴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一点点丧失的吧?
在此方面,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英国父母的惯常做法。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他们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子不教,父之过”。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父母应感到愧疚,应向社会检讨。
因此,英国的父母在孩子自婴幼儿起,就着手锻炼他们的独立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