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里的美国

门缝里的美国

辞穷理屈散文2025-10-20 09:22:42
在我们中间,对美国颇具争议。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台湾问题,消耗了我国那么多的财力和人力,给我们制造了那么大的麻烦,甚至对我国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在今天被称作“战略伙伴”、“利益攸关方”的中美关系中,那
在我们中间,对美国颇具争议。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台湾问题,消耗了我国那么多的财力和人力,给我们制造了那么大的麻烦,甚至对我国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在今天被称作“战略伙伴”、“利益攸关方”的中美关系中,那些阴影仍然挥之不去,也改变不了中美“潜在对手”的事实。很难给美国一个定论,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很特殊、很复杂的国家。但是,无论我们喜欢与否,美国都是全世界谁都不能忽视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想去看一看的国家,是许多人都愿意留在那里的国家。
我去过了,看过了,没有留下,也不想留下。有机会在美国小居,感受了一下真实的美国。很愿意与那些暂时无缘一睹她芳容的朋友们分享分享,但很是汗颜,笔者一缺足够深邃的目光,难于洞悉;二少经天纬地的才华,笔力差强人意;三更无强势的地位支撑,难登庙堂,只能够从门缝里瞧瞧美国,拿些在街头巷尾耳濡目染的琐碎来说事。看到听到想到了,就零七八碎地说出来,写下来。我也不想尽拿些阴暗面去“出人洋相”,事实上这个国家有许多值得我们赞赏和借鉴的东西;相反,我倒是想发扬一下中华民族特具的伟大谦虚精神,以人之长来克己之短,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玉。

钱是个好东西,让我先开口从钱说起。美国也有大大小小的硬币,我注意到,一个可以正读(图文)的硬币,从正面须沿横轴上下纵向翻转,图文才仍可正读。中国硬币不同,须从正面沿纵轴左右横向翻转,图文才仍可正读。小小硬币竟有如此截然差异,其中转达了什么信息?一枚硬币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某种习惯定势,这种不同是否也折射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小中见大,中国和美国实在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国家。
在美国你总会见到林林总总的不同面孔,亚裔的,非洲的,墨西哥的,印度的……心里不免升起一个疑问:“正宗的美国人”在哪里呢?是“白人”?不!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几百年里,陆陆续续从德国,英国,波兰,法国,俄国,波斯,意大利,西班牙等等地方,在不同的时代或早或晚源源不断地移民过来的。许多白人连英语也还成问题!可外行的人硬要把白人看做正宗“美国人”,真是笑话。在纽约,有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叫做爱丽斯岛,在那里的移民博物馆里,老有一些看上去很“美国”的人,在根据自己的姓氏通过电脑饶有兴致地查阅自己家族的移民历史。这会让你茅塞顿开﹕原来美国人只有踏上这块土地的先后之分,没有正宗与“Y货”的区别,世界上成百上千个不同种族、民族的移民的总和,就是美国!与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国内“民工潮”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难题不同,充斥美国各个角落、难以数计的移民,却能各得其所有序并存,全无混乱和难于管束之虞。
我在美国小学校门前看家长送孩子上学,每每相别,孩子们大都要同爸妈等亲人深情地相拥热吻好一阵子才分手叫By-By,成人间这类镜头也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让人羡慕感动。在中国如此这般似乎就大有“伤风化”之嫌。当下中国,虽然也有不用蹲下站立着就可以见到臀沟的低腰裤。但从总体上讲,台前网上大秀美乳,还只是明星们的特权专利和时髦先锋的炒作手段,在美国,即便三岁女孩也多穿低胸低腰衣裤,坦胸露臂裸背裸腿皆是女辈常态,大街美乳横行,沙滩比基尼称霸,正常得很,人们自然见惯不惊。
在美国购来的自行车全无铃铛,我看见在便道上骑车的人,当遭遇前方有人挡道时,不是悄然跟随等待有了机会才超越,就是从路旁草坪上绕行过去,临了还不忘给你留下一句“Sorry”——顺便一说,我在美国听见最多的英语便是:Hello,Howareyou,Ok,Thankyou,Sorry之类。车无铃铛绝非是设计上的疏忽,因为在美国“以人为本”的、便民的细小玩意真是应有尽有,只要是你需要的、想得到的东西,商家都有提供。还有一个类似问题,汽车上的喇叭也几乎不用而形同虚设,路上长龙似的车队疾速行驶却悄无声息。这里我要提及一下中美之间的一个天渊之别的世像,那就是“中国人让车”,“美国车让人”!美国汽车礼让行人司空见惯,好像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好多次我用中国式的客气招手让汽车先行,但驾车的先生、女士们硬是固执地停下车来,再三挥手让我通过后才启动行驶。
不少人都知道美国道路阡陌遍地汽车,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其实美国还是一个狗王国,养狗的人家很多很多,狗是他们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狗的品种也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也许大家对美国总统如在任的布什、候任的奥巴马等,手牵宠狗出入于各种正式场合的镜头并不陌生。薄暮清晨,狗主人会不辞辛劳,满怀兴致地带着爱犬出门遛达,炎热夏天主人则会用自行车挂了带篷的拖车拉着狗去户外活动。狗主人往往是一手牵了狗链,另一手则握着一个袋子,爱犬无知在野外拉下狗屎,主人便会将之囊括袋中。
我注意到在公共场所西方人通常没有大声说话的习惯,去美国的餐厅用餐,偌大的自助餐厅,只见人人低头怡然享用食品,虽刀叉闪烁,却完全寂然无声,让人感觉如入无人之境,比之中国的学生课堂还要安静许多。前几天我看见一则消息可以与此相映成“趣”,消息说:2008年12月16日晚,中国驻美使馆举办中美建交30周年庆祝酒会,发生了令人遗憾的一幕:台上,美国财长鲍尔森作为嘉宾正在致辞,台下,人声嘈杂,沸沸扬扬仿若闹市,鲍尔森不得不以高八度的调门,来祝贺美中建交30年。主持人、中国驻美公使谢锋不得不提醒听众:“我知道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安静一点。”接着登台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开口便说:“也许我叫喊得不像周文重大使、鲍尔森先生那么好,所以如果你们能听见我说话,我将非常感谢。”委婉之中,足以让人尴尬得无地自容。而这种情形,在国内许多大雅之堂都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常态。美国腔软音细语圆滑温润,很适宜恰谈商量;而中国人则响音亮嗓尖细高亢,多长于争辩喝斥。国人尊严,常常怒形于色,而美国佬大多没有脾气,憨态可掬,据理力争时也取平铺直叙的方式。
早听说美国食品十分讲求营养配搭,其实很是单调似乎全无品味,其特点无非生、冷、杂、粗,即菜蔬生吃,动辄加冰,各种东西糊里糊涂混杂食用,多用粗糙的原粮原料。食物加工也简简单单,完全没有烹调技术可言,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