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比干庙

祭拜比干庙

臭不可闻散文2025-11-25 22:10:30
比干庙位于古都朝歌(今淇县)城南20公里处。6月3日我和朋友一行五人从新乡出发,前往祭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进谏而遭剖心的忠臣。对于忠臣,我内心始终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望着窗外一片泛黄的麦田,我陷入沉思
比干庙位于古都朝歌(今淇县)城南20公里处。6月3日我和朋友一行五人从新乡出发,前往祭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进谏而遭剖心的忠臣。对于忠臣,我内心始终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望着窗外一片泛黄的麦田,我陷入沉思之中。
车行40分钟,我们就到了比干庙。
这是一处占地100多亩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有照壁、大门、二门、三门、配殿、相房、大殿等,呈长方形格局。据史籍记载,比干墓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庙为北魏孝文帝所建,经历代修理,形成如今这样宏大的规模。特别近年来,政府与民间筹资新修了大门,塑立了比干像,新增了神路,建立了碑廊,院内花木扶疏,苍柏遮顶,为游览观光提供了幽静的环境。
现存建筑大都为明代风格。大殿为明弘治7 年重建,面阔5间,进深三间,最近有作修整画栋雕梁,飞彩馏金,蔚为壮观。新塑的比干像,高丈余,神情威严,手捧谏勿,泰然端坐,表现了忠臣的耿耿忠心。
比干作为商代帝乙的弟弟,被封为相臣。帝乙病亡,纣王继位,比干以相位辅佐,励精图治,勤政恤民,殷商王朝日益富强。但纣王随及沉迷于酒色之中,重用奸臣,疏于忠相,殷商王朝又迅速走上颓败之路。结果,“微子去之,萁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在比干庙,我深深地叩拜这位忠烈之臣。在天地日月之间,正义和忠烈永远受到世人的景仰!
传说比干死时,被纣王挖出心肝,血染摘星台。为了纪念比干的忠心,殷都朝歌的摘星台后改为摘心台,上面建造一座石坊,上书“忠烈坊”三个古朴苍劲有力,中间石柱上刻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对比干最好的赞词。
据说比干被剖心后,经神人指点,南行70里,到新地之乡即可换心,但途中不能与人说话。比干走到半路,见一老妇人在浇菜园,那菜个个无心,便问:“这无心菜能活吗?”老妇人狠狠地说:“人无心当死,却还要活,何况这菜?”比干气的七窍流血,当即倒地而亡,瞬时,天怒地怨,狂风大作,非沙走石,覆盖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一个沙丘,就是天葬的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此封土祭典,镒比干为忠臣,并亲笔题了墓志铭,表达敬仰。
武王灭纣后,在太行山的森林里找到了比干夫人以及儿子,因她们避难时靠森林里的果子当粮食才得以生存。所以,武王就赐于林姓,封他为林穆公。也就有了天下林姓自比干一说。比干庙里还有世界各地的林氏会的捐助。现在,每年的春天,林氏的后裔,都会有代表来这里祭祖。
比干的墓高约20米,方圆约一亩,墓前立一残碑,上刻“殷比干莫”4个字,据说为孔子用剑所刻。墓字不写土,是古文莫墓同义,有说以大地为土,含意深刻。
比干庙内碑刻林立,现存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64通,其中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文》碑,唐太宗的《赠殷太师比干诏和祭比干文》碑,清代乾隆的《御制诗》碑最负盛名。清代的科考“无林不开帮”就出自这里的碑文。
这里有无心的小草、面向幕的剖皮柏树,更有成年的无顶大树,当地的导游戏说;“小树不懂事,老树就明白比干的忠心,它们都向比干低下了头,以表敬意。”比干虽死,但他墓旁的一草一木,都在向后人诉说着不必吧干的忠烈故事。
比干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那忠心报国、杀身成仁的精神,永为后世敬仰。
“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回家的路上我们都深深追忆这位千古的中华忠烈臣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