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的沂蒙

泣血的沂蒙

百材散文2025-09-29 17:33:12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那个)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高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那个)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久为传唱的《沂蒙小调》歌词!小时候跟随老师信口学唱,没有沂蒙的一丝直观影像,在生活中偶尔“哼哼”时也没有半点感情色彩。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曲那词亦被岁月渐渐模糊了。参加工作后,尤其是在旅游业高度兴旺的今天,我也没有去过甚至连去沂蒙的冲动都没有,脑海里对她的印象一片空白。

(一) 
今年秋季开学时,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宿舍我遇到了一位沂蒙老区的学生。孩子个头不高,或许是长时间坐车的缘故满脸疲倦。拎着一个箱子,后来打开后看到有两件秋天的衣服,极其简单。身上穿着十分单薄的中学校服,脚上是一双几块钱的凉鞋。其实,九月的北京已经凉意很浓了。小伙子在我们还不知其姓甚名谁的时候就热情的喊起“叔叔、阿姨”,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随后的交谈,他告诉我:自己生活在老区,父母都不识字,家庭经济很差,这次一个人从千里之外来到学校。上年高考被东北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上了两个月感到不理想,便回到母校复习,今年很幸运的考上了这所期盼的名牌大学。县教育局帮他办了助学贷款,学校赠送了皮箱等生活用品,父母想方设法凑了不多的一点路费。家里还有一个高二的弟弟,学习也很不错,稚嫩的语态和低沉的谈话中总有一丝丝的不愉快。
按说,他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是件最快乐的事情。然而,中午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床上开始大声的长吁短叹,并且能感觉到他在有意压抑但无发控制的反应。处于对贫穷人家同病相怜的人之本性,我引导他来到校园,边熟悉环境,边聊了起来,慢慢得知他的心思——身上零钱不多了,家里的助学贷款还没有打过来。看到其他学生几乎都是父母送来的,而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内心既孤单又着急!尽管我做了最大的努力,给以安慰,给他鼓气,其实这都排除不了他现实的各种顾虑和内心的无限荒凉!
在临别的时候,我一再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对待这位同学,尽可能的给以帮助。这位同学的一言一行至今仍留存在我的脑海之中,对沂蒙人的直觉感受和朴素情感变得深刻了许多。

(二)
《沂蒙》这部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动了一把。开播以来我每次打开电视,不管那个频道播的是那一集,都怀着虔诚祈祷真情的心态看个不休。有时电视的节目完了,我还在网上看上几集,不厌其烦。
剧中主人公于宝珍,原型是“沂蒙母亲”王换于。这个前半生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做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付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巨大牺牲,一颗爱国爱军的赤诚之心日月可鉴。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细节,无不催人泪下。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她建议徐向前司令员把孩子们统一安排到根据地内,41个无人战争遗留下的孩子,她一家就养了14个,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难得的是她一口气养活了这些孩子达3年之久。1941年冬,日寇对沂南大扫荡中近30个孩子,分别掩藏在村外两个地洞里生活了两个多月,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自己4个亲骨肉因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为了体面、诚心的善待死者,她卖掉了赖以生存的三亩土地为烈士擦洗干净入棺下葬。为了支援前线粮食,她捐出了最后一颗高粱。为了救治伤员,她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生长在孔孟之乡,不识字但识大体的女人。
编剧赵冬苓怀着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充满激情地完成了电视剧剧本后说:“沂蒙的故事不止一次让我泪流满面,《沂蒙》是我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电视剧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加以浓缩,精彩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老区人民形象。讴歌了沂蒙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惊天骇世之举!张扬了沂蒙山人民无畏邪恶的铮铮血性!传唱了满身疮痍的石碾旁沂蒙母亲如泣如诉的心声!一个极度贫穷的地方,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难怪有人说:越穷的地方革命自觉性越高,越穷的人越容易接受革命。
当时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人,在持续十来年间,蒙山沂水间曾发生过大小战斗四千余次,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烈士血洒疆场。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曾在战火中战栗,每一条溪流都曾在硝烟中抽搐,每一片土地都曾留下斑斑血迹。
抗战时期,这里发生了孟良崮战役。11团8连的93名指战员,为扼住敌人进犯沂蒙山区的咽喉,坚守在方圆不到10里的崮顶上。崮顶上没有井,也没有山泉,要守住阵地,必须有足够的水。为了运送战备水,山半腰的岱崮村全民总动员,从12岁的孩子到60多岁的老大爷,挑着小泥罐、水壶和铁桶,到离村几里外的山泉挑水上山,三天三夜,为战士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水。小日本向崮顶泻下40万磅的炸药和炮弹,却没有踏进崮顶半步!
“红嫂”明德英那时还是一个少妇,用乳汁挽救了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随没有枪林弹雨里流血牺牲的豪迈,却折射了人间大爱。就是在自由开放的今天,也举世罕见!
曾参加沂蒙诸多战役并负伤的迟浩田将军重返沂蒙,他见到支前“六姐妹”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

(四)
蒙山高,沂水长,山因水方活,水得山而媚。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红色的沂蒙山山水,古代造就了战将蒙恬、谋士诸葛亮,书家王羲之、颜真卿,文人刘勰等伟器英华。昨天,历史的老人有做了一会犯傻的事儿。在那个叫马牧池村的围子里,残酷的战争,让很多人丧失了尊严,泯灭了人性!就是支前模范“六姐妹”在文革中家庭成分也十分不好!那个北京的大学生在冰天雪地里还没有一双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