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与“商儒”
“儒商”与“商儒”,仅两个字的位置不同,却含义迥异。我们汉字的味道,就是这么独特。我们经常把那些有文化的商人称为“儒商”。在“商”字前面冠以一个“儒”字,就顿时让这个商人不那么奸诈不那么滑头不那么铜臭
“儒商”与“商儒”,仅两个字的位置不同,却含义迥异。我们汉字的味道,就是这么独特。我们经常把那些有文化的商人称为“儒商”。在“商”字前面冠以一个“儒”字,就顿时让这个商人不那么奸诈不那么滑头不那么铜臭不那么暗怀心机了!多了一个“儒”字,就仿佛那商人穿了一件文化长衫,带着一副金丝眼镜,少了几分阴险,多了几分斯文。就仿佛是孔子、庄子穿着长衫在经商,言谈举止都带着圣人的风度,让人感觉他们卖的东西都有着文化的气息。所以,我一向很喜欢这样的“儒商”。喜欢他们精明的商人头脑,喜欢他们的经营能力,更喜欢他们儒雅的风度,喜欢他们机智又不乏深刻的思想,喜欢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常想,如果“商”字的前面没有一个“儒”字,那么,这个商人给人的感觉可就不妙了!他一定是一个狡猾、奸诈又阴险的人,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他也许还是一个俗不可耐的“暴发户”,言谈举止粗俗不堪,典型的“穷得只剩下钱了”。我曾在报上看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最先富起来的那些老板,无聊时就开着车到郊外去豪赌,用不了多长时间,输赢十几万。然后开车扬长而去……甚至,有人还专门去澳门豪赌。对于这样的人,人们是不屑的。即使他一掷千金,也玩不出高雅来,也玩不出文化。而“儒”字后面如果没有“商”字,就又未免太“迂”了,让人想起孔已己!想起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的范进!毕竟,这是一个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是寸步难行的!“商儒”一词,也许是我的一个发明。是我在看完一个新闻后突然脑海里蹦出来的一个词儿。我想,用不了多久,“商儒”这个词儿就会流行。因为在形容那一群人时,它实在是太恰当了!那条新闻是关于文化名人于丹的——于丹成为中国身价最高演讲人2小时进账6万。
出席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委员1月23日晚举行联欢会,文化名人于丹现场为众委员批讲昆曲《牡丹亭·游园》,赢得阵阵掌声。
2月23日,网上突现一份名家演讲费一览表,在过去一年中,名家演讲费节节攀升,于丹翻了7倍,价码高达两小时6万元。她也成为目前中国身价最高的学者演讲人。紧跟其后的是余秋雨和易中天。
于丹两小时6万元这个价位是有据可查的。她创造这个纪录是在去年12月,当时她去湖南浏阳演讲,她面对听众一口气讲了两小时,收的费用正是6万元,这个数字也已经得到了当地主办方的证实。在这份价目表中,余秋雨以3.5万元一场紧跟于丹之后,两万元一场的易中天则名列第三。在所列名人中,最廉价的是纪连海,每场只收8000元。
以前,我们经常议论抨击那些“文艺名人”那些演员们“走穴”挣出场费,我们骂那些艺人是“戏子”,素质低境界低,只知道“一切向‘钱’看”!可于丹、余秋雨之流可都是大学教授、院长啊!可都是当今活跃的“文化名人”啊!请问,他们的“出场费”与明星“走穴”的“出场费”有什么不同?!一样的与文化特别是古代传统文化相悖。试问于丹:当年孔子为宣传儒家学说而周游列国时,他收取“演讲费”了吗?我想,肯定没收!否则,他就不会那么穷困潦倒了!世界上哪一个著名的演讲是收费的呢?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解放黑奴运动集会上面对着几十万黑人听众,他要“出场费”了吗?他收“演讲费”了吗?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被称作是“最后的演讲”,那是诗人生命的绝唱!如果计算价值,那应该是“绝版”的,是无价的!可是,他要“出场费”了吗?八十年代初,残疾典型“张海迪”全国各地做演讲做报告,可我们从没听说她收过多少“出场费”……也许你会说,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拜金社会”,不收也没人感谢你!可那两个小时6万元的价是不是也太“黑”了点?!能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能让多少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学校啊!
这些人,就是“商儒”!他们虽然披着文化的长衫,却已做起了买卖,把自己的精神产品拿出来推销、促销,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这样的“商人”还真不少呢!
去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高级研讨班”学习时,我省一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讲完后,我诚恳地邀请他有时间时来我所在的学校做一个报告,结果他说,最好是你们几个学校合请。后来有知道内幕的老师告诉我说,人家的“出场费”最低是五千啊!你们一个学校怎么能请得起呢?在那位特级教师讲完课等电梯时,我追过去问:“老师,那您什么时候能有时间啊?”谁知他竟然一步跨到我面前,脸笑成一朵难看的花,点头哈腰地连声说:“什么时候都有!什么时候都有!”那一副拜金嘴脸让他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顿时轰然坍塌!我忽然感觉很鄙夷他了!有多少“知名教授”整日地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城市之间,乐此不疲地挣着“出场费”啊!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锁定于丹。从2006年至今,随着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她几乎与“小燕子”一样一夜走红,成了这几年最耀眼的“明星”。她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从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印刷后,到2007年9月已经是第25次印刷。我们暂且不论其内容,这么一部“畅销书”名人著作,连易中天写的《序》与《论语》原文在内,才157页,如果去掉《论语》原文,仅剩下117页,还包括近30页的插图与各小部分之间的“衔接页”简短说明。而且,每一页的字数也是稀疏如秃子脑皮上长着的几根头发,显得很滑稽突兀搞笑!这,是一个学者对于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吗?哪一个学者的著作如此“内容简陋”外表华丽呢?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在借宣传古代文化的幌子,满足自己的名与利欲望。更可笑的是,她一再强调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我们还要“以法治国”干吗?严格地说,她还真就不算是“学者”,因为她的“头衔”实在太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哎呦!这一长串的“头衔”看着都够让人眼晕的了,何况挂在脖子上呢!我们仿佛看见她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各个岗位的疲惫的样子,累不累啊?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专研学问专研孔子呢!我还是更欣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陈教授无论走到哪儿,胸前的牌子只一个“衔”——教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历史钩沉:错案王近山
下一篇:“随礼”——说不完的话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