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小事常聪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
读史就不免评论古人。说到那些做为政治人物的古人其聪明与糊涂时,就评价韩信有忍“钻袴之辱”的“大聪明”;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的“大聪明”;就也评价蒋干“盗书”使曹操自毁水军的小人物糊涂;还从“大人物”
读史就不免评论古人。说到那些做为政治人物的古人其聪明与糊涂时,就评价韩信有忍“钻袴之辱”的“大聪明”;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的“大聪明”;就也评价蒋干“盗书”使曹操自毁水军的小人物糊涂;还从“大人物”宋襄公说到迂腐式的糊涂,末了我个人的管见结论是:这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亦有大小之别;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刘备,吕端。刘备,三国时蜀开国君王。他籍以提出“恢复汉室”口号,不时向人表白其“中山靖王之后”以及与汉天子认亲的“皇叔”身份,其实都是耍得“小聪明”;他先后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借荆州到取西川、占成都直至登上那“九五之尊”,成就了其政治抱负中很多就是靠得小聪明功效。初始,他人微势薄,为拉拢文武英雄人等为其政治集团死拼,颇耍了些“哭”计式小聪明。像桃园结义,牢牢把关羽、张飞捆在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那驾政治战车之上;像三顾茅庐,连聪明谨慎人孔明也被他扯进局内去耗尽终身“鞠躬尽瘁”;像掷扔阿斗,又把英勇的常胜将军赵子龙感动的恨不得肝脑涂地;即便是在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危险时刻,也能耍个小聪明以“巧借惊雷”掩饰了被曹操识破心胸大志后的掉筷子恐惧,真可谓聪明过人。但一世聪明的刘备偏于关键时刻在战略上犯了“大糊涂”错误,最终被东吴的后生们火烧连营、一命呜呼在白帝城。
北宋初年有个朝臣叫吕端的,官居户部侍郎。太宗皇帝赵炅(音GUI)因认准吕端是个相才,他就在个别场合放出口风意欲让吕端担任宰相。有在场的人就说:“端为人糊涂。”赵炅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最终还是决定由吕端做了“百揆之长”。赵炅对吕端的评语,于后世流播中竟成为任贤佳话。人们把他评价的那吕端和蜀汉名相诸葛亮的品性特征配对,组成了那著名的传世联句:“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后来的事实表明,赵炅对吕端的确是有眼力见的。吕端在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面对复杂严峻局势,他临变不惊,从容镇定地采取断然措施,挫败了一些策划中的宫廷政变,使国家局势保证了安定和发展。时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初,宋太宗病情危殆。本来,早已册立了以英明著称的赵恒为皇太子,老皇帝如晏驾则赵恒就灵前即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偏太监首领王继恩勾结参政知事李昌龄和知制造胡旦并串通皇后李氏,要合谋废赵恒去拥立赵炅那患有精神病的儿子赵元佐,这些人也更想借此篡夺朝政权柄。这些人计划私下认为布置已停当,就由王继恩托带了李皇后“懿旨”去宣召吕端进宫,欲威逼吕端胁迫他同意后成事。吕端分析情况后断定里面有端倪;即把王继恩关起来、派人严密看守,自己亲自入宫觐见李皇后并据理力争。此时,赵炅驾崩、吕端拥护太子赵恒升殿,然后下阶率领百官出呼成礼,新皇即位,王继恩等篡权阴谋被粉碎、和同伙们一起受到应得的惩罚。
“聪明”一词也作“聪颖”,通常是指形容说某人智力强。刘玄德虽聪颖但若是被气懵了性情用事,就犯“大糊涂”。“糊涂”一词也作“鹘突”,通常是指人们头脑不清楚和不明白事理、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智力水平;刘备被气懵了时,他的智力即是这种状态,故他算不得“大聪明”。智力不能分割,如果大事不糊涂,那么所谓“小事糊涂”只是一种表象。史书称吕端:“有气量,宽厚”,看来这“小事糊涂”也者,乃是心平气定对于小事(即非原则问题),睁一眼合一眼不斤斤计较甚至吃些亏也不在意,但对待重大的原则问题,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们不能不扼腕叹息刘备在那种形势下犯的“大事糊涂”错误,更对吕端的“小事糊涂”的人格多了许多敬佩和心里的感叹。看来这“聪明”和“糊涂”的内涵虽是不同,但皆可见人的聪明中有糊涂(刘备在战略大事上糊涂、吕端在小事上糊涂)之分;只是这“聪明”与这“糊涂”,于内涵上也还真有些边缘重迭相同成分且还以大小区分呢;这,即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区分和中国汉语在在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表述上之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之奥妙。
以史为鉴:看来“耍”小聪明容易;要大事面前不糊涂,难啊!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