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就野性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用爱心去救助一个残疾儿童,或者一个身患绝症的病患者,当这些被救助者一旦能存活下来,他们就会活得极有价值,极有意义,极有成就。他们有的只活到三十、二十,甚至更小。然而,他们所创造的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用爱心去救助一个残疾儿童,或者一个身患绝症的病患者,当这些被救助者一旦能存活下来,他们就会活得极有价值,极有意义,极有成就。他们有的只活到三十、二十,甚至更小。然而,他们所创造的事业,却远远超过那些活到八十岁的正常人。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那么,是什么力量让那些残疾人和绝症患者创造出惊人的业绩,非凡的成就呢?那就是感动的力量。
感动的力量是人类中最有感情,最激动人心,最催人奋进的伟大的力量。它能充分挖掘出人体所具备的一切潜能,并进一步发展,使其超常发挥,在此基础之上,又创造出新的潜能。从这一点看,人类是极其伟大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性。人类的创造能力是世界上一切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感动的力量,就在于感动,只需做到,无须说到。花言巧语,光说不做,不但不能让人感动,而且会令人厌倦。
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我们对广大的正常儿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各种教育措施、手段花样翻新,然而,实效甚微。金钱没有少投,宣传没有少做,效果却不明显。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对残疾儿童的教育重在感动,而对正常儿童的教育却重在说教。然而,感动的力量远远胜过说教。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步入这样一个误区:只要我们给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优厚的投资,舒适的条件,丰厚的物质等等)就可以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了。其实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此。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每当他们在喋喋不休地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一边答应,一边却在不停地玩着电脑游戏。一小时,两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也不知足。据说有个孩子连续三天三夜只吃喝,不睡觉,就是为了打完一个电脑游戏。其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令人惊叹!
对正常儿童实施感动教育,远不如对非正常儿童那样来得见效和快捷。因为正常儿童没有经受过残疾儿童那样的磨难和艰辛,所以他们就很难被直接感动。因此,感动的另一种形式由此而产生。因为孩子从未经历磨难和艰辛,所以就必须人为地制造。一般的家长很难正确理解这一做法。
动物界里有很多例子都能证明:野鸭可以从北方飞到南方,而家鸭只能老死在一个地方。它们所经历的风雨,所见到的世面可谓天地之别。就是因为野鸭敢经风雨、见世面,所以就飞得高,飞得远。环境所迫,否则就死路一条。家鸭就完全不同,它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被一条并无恶意的小狗一追,便吓得“嘎嘎”直叫。就说这家鸭,不愁吃,不愁喝,而且各种已存和潜在的危险,早已被一一排除。显然,它们已经不需要再飞了,因此,飞行功能也就彻底地退化。
家猪性格温顺之极,而野猪性情凶猛,赛似虎狼。同一动物,由于环境的不同,其性情也如天地之别。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野性一点?所谓人为地制造磨难和艰辛,就是把孩子置身于一种类似野鸭与野猪的环境中去,造就他们的“粗野”性格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这种做法起初可能是“残忍”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一旦等孩子们长大之后,他们的认识也就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到那时,他们会说:父母的良苦用心原来如此!他们决不会心存抱怨,只有感动。而让孩子不停地抱怨的,却是那些生怕孩子沾一点野性的父母。因为这些孩子已经成为既不敢闯荡,又不敢“飞翔”的一事无成的社会混混儿。
一个有创造性的民族,就是一个野性十足的民族。还是让孩子们多一点野性吧!即使我们不奢望孩子能像雄鹰那样振翅高飞;像虎豹那样雄踞山野,至少也应该让孩子像野鸭那样自由飞翔;像野猪那样闯荡山林吧。
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崛起。而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和理想,最终还得通过创造与创新来完成。造就野性就是一种创新的感动,这种感动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冷漠而残酷,但它是理智的,客观的。
2006年12月11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80后,无处安放的困惑
下一篇:孔子都夸过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