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冗的赣北丧俗文化

繁冗的赣北丧俗文化

言和心顺杂文2025-08-31 21:16:51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老病死是生命理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汉儒文化尤其重视礼俗。《孝经》丧亲章第十八里有:“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老病死是生命理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汉儒文化尤其重视礼俗。《孝经》丧亲章第十八里有:“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先人所提倡“礼”“孝”观念,要求人们从内心到外在的行为规范,都应严格恪守,这就为后世崇尚丧葬提供了颠扑不破的范例。儒家所倡导的“礼”“孝”,也对现今社会的丧葬观念也形成深远影响。赣鄱文化作为南方文化的一支脉,在丧俗文化上也深受其影响。
众所周知,丧葬是中国古代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繁琐的葬式葬法、祭祀服饰、墓地选定、居丧礼仪等,都让丧葬成为现代民间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殡葬礼俗,因地域和民族不同,其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同。在赣鄱地域中,赣北的丧葬仪礼特点尤为鲜明,它不但沿袭古代中国的“礼”“孝”丧葬理念,也混合阴阳、风水等理念,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自然就显得繁琐冗长了。这赣北地区丧俗极具南方文化特色。
首先,在病人病危之时,家人就要将病人移至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病人死后,睡躺的姿势一般是头朝里,足朝外,仰身直躺。在新余市渝水区一些地区还有在死者身下铺设与其享年同数的谷草,称“岁数草”。另外,一般而言,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病人咽气后,孝子们边哭丧,边为死者点灯,烧冥纸钱,放鞭炮。此时,逝者的长子穿孝服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壶取少量水,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掺上井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并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次,俗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也称“洗丧”。而且要关上大门,逝者坐姿要正对大厅门。然后再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之后向社会、家族、亲属发出讣告。在赣北绝大多数地域都有“哭路头”的习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后立刻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郁之情等,这种哭丧的状态要维持到有旁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方能停止。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哭号。
之后就要替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有三件套,七件套,铺盖也有九铺九盖、三铺三盖,具体穿戴那种样式视孝家的经济情况而定。有的经济富足的孝家还会为死者化妆,戴手饰。衣殓后,将尸体用白布盖上,也有用火纸盖在脸上(因为人死后会变相,吓人)。古时为了防止“尸变”(俗称诈尸“假死”),在死者胸上放秤砣或犁铧,后延续至今,成为习俗。
从人死亡之日起,五服以内子孙辈均要披麻戴孝。亲生儿女和长孙要穿孝袍、系麻绳、戴拉孝,手执“哭丧棒”(上方下圆,齐心间高低的杨木或柳木棒制成,还须粘上白色纸带),谓重孝。其他亲属有的穿孝衫或戴孝帽等不同形式。这也因地域而言。
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后就要为其烧上已准备好的冥纸币,这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烧“落气纸”,通常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还要放菜油灯,并用灯芯草作灯芯,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而且,除特殊情况下不得让灯中途熄灭。此外,在新余市大部分地区和宜春市上高、峡江等县市地区,还要准备好锣,将其挂在死者床头,死者直系亲属要不停的敲打,意为告诉死者后辈不忘其生前养育之恩。这之后做好灵堂布置事宜。
灵堂是停放灵柩、祭祀的场所。一般设在死者的家中。但在新余市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将灵堂设在祠堂里。设灵堂的主要内容有:首先,阴阳先生布置好丧葬礼仪与祭奠的程序。先按照死者的具体生卒年月日,选择下葬日期,七七祭祀的具体时间等。其二,点主,即为死者做灵牌。“主”代表死者灵魂,灵牌一般用楠木或檀香木,下边有须弥座,送葬后放入祖宗牌位。现今一般改为裱画遗像,然后将遗像悬挂于正厅堂位置。其三,做引魂幡或白花结。引魂幡一般用大白纸剪成三角形斜孔,从中间提起,外边自然下垂,成网筒状。在门口还须张贴逝者的中心挽联,上面最好隐含写上死者的有关信息。其四,点油灯,又为长明灯。意为帮助死者到黑暗的阴间报到不致于害怕。其五,布置供桌。供桌一般是八仙桌,桌上一般放有猪头、猪肉、祭菜等,设香炉,上插三柱香。供桌前地上放个大瓦盆(意为牢盆)和坐垫、供吊孝人跪拜和烧纸钱用。
灵堂布置好之后,择日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在南昌县的一些地区,依孝家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一般而言,越富足的家庭停柩时间越长。
然后便是棺殓,就是对尸体进行装饰,即将亡者遗体殓入棺木。棺木形状亦颇为讲究,一般为头大、足小、一头高、一头低,俗称大回头,小回头,呈斜线、弧型,棺底配有帮底,为悬底长方合弧型棺,有的棺木雕有龙、凤图纹或“寿”字。男子用龙图纹棺木,女的用凤图纹棺木。另外棺木油漆多为黑色,棺殓时,堂屋正中放两条板凳,将棺木头朝南、足朝北放在板凳上。即以古时的坐北朝南的尊位摆设。孝子、亲属再将遗体一次抬好,仰身直体放入棺木。并鸣放鞭炮。
在停柩时间过后,须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俗称“起灵”。起灵时,有的地方讲究甩盆的习俗,即孝子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有的地区则只要求死者亲属朋友按尊位次序一一祭拜便可,然后杠夫们将灵柩头前足后用手抬出院外,放在板凳上,用麻粗绳捆好穿上杠子,杠夫的人数一般为八人,俗称“八仙”。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沿途经过桥梁庙宇,要燃纸焚香,途经民居时,孝家均要在门前煨火送行,实为避驱晦气,以防鬼魂入户。在南昌北部地区,在停柩时间里就率锣队到村主路或主街游行,路街前户主要引燃鞭炮迎接。孝家便向其发手巾或其它物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