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部门上的缩减还远远不够

仅有部门上的缩减还远远不够

疾笑杂文2025-09-07 12:33:02
湖南作家网报道:机构改革的目标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目标是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据新京报报道,吉林七
湖南作家网报道:机构改革的目标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目标是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据新京报报道,吉林七月份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全省共减少43个厅局级领导编制,涉及各部门领导职务变更109人次。为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吉林省委组织部决定,一些厅级领导到基层任闲职虚职,一些处级干部虽不再任领导职务,但保留处级待遇,工资不降,待遇不变。另一较为现实的安置办法是实行:暂时调配,逐渐消化。没有人因此次机构改革而“下岗”。
精兵简政老百姓很赞成,因为老百姓的“赡供”人口少,财政的余钱就会多,可以为老百姓办更多的事。可是这次机构改革没有人下岗。这不等于是“只拆庙不减和尚”吗?这样的改革不会有什么用,相反倒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尚、方丈没有减,扯皮的事会更多。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庙里,大家不是方丈就是准方丈,或者原来就是方丈,你不尿他,他不尿你,谁怕谁啊?庙少了,和尚、方丈不少,这就等于几个小庙合并成一个大庙,在庙里吃饭的人并没有少,碗筷还和原来一样多,斋饭还得照做不误,吃“庙产”的人一个没有少,只是换了个不同吃法而已,典型的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冗员增加必然影响办事效率。常言道,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些被“裁撤”的官员到其他单位任职必然产生更多的冗员,人多了,扯皮自然会多,不影响效率才怪呢!
确实政府精简机构不易,由于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自己部门内人员的利益,真正是断了骨头连着筋,痛着呢?不过既然是机构精简,节能增效的目的必然要放在首位,否则真的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去机构精简了。现在,吉林在全国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这是目前为止在新形势下积极响应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号召动作最快的省份,不管效果如何态度都值得肯定,但我同时最担心的倒是该省改革改革,改而不革,效果要打折扣。何谓改革?吉林省委省政府为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把所有下岗干部包养起来的做法,尽管对于这次雷厉风行的机构改革推行极其有利,减少了不少内部阻力,可会不会此次改革就是在这种司空见惯的屡次机构改革时的传统做法下,将会使其改革成果彻底抵消掉,甚至日后被积压的暂时被转移的矛盾再卷土重来,继续成为机构膨胀的动力和理由?
如此“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国式精简,自然招致网民的强烈批评。有人质疑,“这叫精简吗?还不是一分钱都没少花”。有人嘲讽,“果然是铁饭碗,还是干部啊!如果是工人就不用害怕影响积极性了”。更多人感慨“可笑、可叹、可气”。公民承担因政府运行成本过高产生的赋税,在很多地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是到了精简瘦身的时候了。1979年政府在编官员约为280万人,近年总人数已高达4500多万人。中国的官民比例在唐朝时为1:3900,明朝为1:2900;1950年1:600;2007年1:26,近50多年,多了27倍。由纳税人供养的许多官员,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却吃掉大半的社会财富。官民比例到去年已经高达史无前例1:25。就数字而言,这一比例,比冗官的清末高出35倍;比强盛的西汉时期高出306倍!据保守估计,每年全国各政府机关的车马费达到3000亿;招待费达到2000亿;出国“培训考察”费达到2500亿。历次的“精简机构”,不仅没有裁员减冗,反而使“干部队伍”更加庞大,机构更加臃肿。“精简机构”之所以难于上青天,症结还是在于官本位,利益均沾、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没有权,就没有钱。我们看韩国的乡一级机构,平均只有5名官员,而中国的乡一级机构,平均却有高达40名官员。就拿一个三万人的普通乡镇来说,党政机关(乡镇政府、公安、法庭等)至少有50人,再加上不是公务员身份的教师至少有个100人,这个数字自然就能体现出来我们的情况。在这样的数字下,我们要谈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不大科学的。
这种减编未减人,减岗未减资。庙撤了,住持还在,且工资待遇不变。起的是什么作用呢?这样改革还不如不改。比如我们有些地方在精简机构中,凡处级干部57岁就不再担任实职,但待遇不变,公车照开,福利照发,而且公车完全变成了私车,这样的改革倒不如就让他干到60岁更节约开支。吉林是如何做的?我想也不会更好。人保部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上多次提出,职务要与待遇挂钩,担任什么职务就拿什么工资,工资随职务而动。但政府机构改革中为什么就可以保留待遇,工资不变呢?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赤裸裸地保护权势者的利益,是极其不合理的。老百姓不是傻子,这样改革的真实目的相信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只不过是在欺骗国家、欺骗人民而已。老百姓都盼望着改革,寄希望于改革,希望改革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好处,带来真实的利益。可我们要的不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希望通过改革,精简裁撤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树立政府新的形象。改变由官本位变为民本位,由管理变为服务,变为为公众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机构臃肿重叠,它助长官僚主义。由于机关林立,人员沉冗,副职多,闲职多,必然使领导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处理内部事务,平衡内部关系,解决内部矛盾。机构重叠,上下请示,互相扯皮,使领导者沦于文山会海,沉缅于请示汇报之中,以至脱离基层,疏远群众。机构臃肿又必然促成官僚主义的发展,腐败现象将不可避免地滋生、蔓延。带来难于管理,疏于监督。再加上互相攀比,追求特权和物质享受,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势所必然,不精简改革确实不行。
精简机构就是要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让政府的机构更精干,设置更合理,人员更精锐,更适应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机构精简不仅更能达到“精简”的目的,也会给全体干部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他们更勤奋的工作,但吉林的精简却如同一块揉捏的橡皮泥,只有形状的变化,而没有体积和质量的变化,也就是换了个包装。这不仅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更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在这种名为“精简机构”的措施里面,让我们更真切的看到了权利的傲慢和公务员“超国民待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