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人”

“家”和“人”

八字没一撇杂文2025-09-15 21:31:19
中国的语言实在很耐人寻味。说到文学,大家常见的不外乎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样式,如果有人在小说散文戏曲方面的造诣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有一些成就,我们就习惯的称之为“家”,于是出现很多的散文家,小说家,戏
中国的语言实在很耐人寻味。
说到文学,大家常见的不外乎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样式,如果有人在小说散文戏曲方面的造诣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有一些成就,我们就习惯的称之为“家”,于是出现很多的散文家,小说家,戏曲作家等等。可是写诗的人一旦成了名成了家,却没得到“诗家”的头衔,只是客观的不能再客观的被称之为“诗人”——作诗的一个人,这是不是有点不太公平呢?
“家”和“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如果抛开语境,我们可以采取最简单的理解:家里可以有很多人,人却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这么类比,可以得到一个滑稽的结论:诗人就只能是诗人,作家可以是很多面的。显然,这种解释毫无道理。
科学点,“家”在词典里家有很多种含义,其中“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这个义项是专门用来解释“作家”“小说家”中的“家”字的。而“人”再明白不过的一个词,无须多作解释。
这样说,依然不能给他们名称的差异找到合适的理由。也许,古人就是这么随口一叫吧!就像某某叫张三,而某某则叫了李四。查查文学史,“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这是“诗人”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那时候的诗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同样是相当尊贵的,并不仅仅只是作诗的一个人而已。
而“小说家”、“散文家”、“戏曲家”则显然是从“作家”一词延伸而来,指以写作为业者;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但实际上“作家”一词最早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和写作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管理家务的意思。(《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作家”一词转变成现在的含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日方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把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为“作家”的来由。
也就是说“诗人”一词出现的比“作家”一词要早,所以沿用了一贯的称呼。
可见,是“家”还是“人”,和写作内容和写作者的水准没什么必然联系,是语言习惯造成的。
不过我觉得,深究称呼的差异虽然没什么实际意义,但称呼里暗含的另外一层玄机却不能说毫无道理。
一个小说家或者散文家,要想写出艺术含量高的作品,厚重的知识底蕴、丰富的阅历以及各种表达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要学会集合各种因素,而且还要用巧妙的构思这些因素天衣无缝的组合到一起,作品才能有生命力。就如同一个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必须是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才能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所以他们是“家”。而作为诗人,除了应该具备文学写作、人文素养、先锋意识等基本素质之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具备一个“人”的特质,那就是情感素质。因为诗歌是表达人类感情最有力的文学样式,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诗人必须具有丰富、敏感的情感素质,才有可能写出震颤心灵的诗句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