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下随笔(三篇)
长在山顶上的树小学时候,有篇课文,说是山顶的一棵小树骄傲,看不起山下的大树,大山爷爷说你在山顶上显得高而已,不是你自己高。后来,学植物学的时候,明白了,山顶上的树都不高,有的山顶还不长树,山下树高是因
长在山顶上的树小学时候,有篇课文,说是山顶的一棵小树骄傲,看不起山下的大树,大山爷爷说你在山顶上显得高而已,不是你自己高。后来,学植物学的时候,明白了,山顶上的树都不高,有的山顶还不长树,山下树高是因为树木之间争夺阳光,山顶树矮,因为阳光的充足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躲避风雨,这是科学。
日前在xx电视报上,有幸拜读了几幅描写崂山风景的国画大作,勾皴擦染,倒也蛮有风采,再看作者简介:“xx先生xx年结业于xx美术学院国画系。xx书画院院长、xx市文联副主席、xx市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xx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xx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终身津贴奖。xx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曾xx次进京举办个人画展与联展……”
不由得我感慨万千,我知道,当领导的会都多,那么多头衔,还有时间潜下心来创作吗?算我吹毛其疵,画作上山顶上的树和山底下一样高,从用笔来看,还是阔叶树(国画里当然也讲究落叶树长绿树、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懂艺术、不懂得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山顶上,一般不生长阔叶树的呀,除了大兴安岭,除了岭南。
以前曾经在央视上看过马远《踏歌图》的创作经过,那是皇帝钦点的命题作画,要求歌颂当时的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为此马远和村民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当然那时候没有星级宾馆),做了大量的底稿(那时可能还不叫速写),历时数日终成传世佳作。画中四人酒后踏歌而舞,摇身抬腿,憨态可掬,拍掌踏节,躬腰扭动,舞态可人,最后一人肩挑酒葫芦,身前倾,腰微弯,似是微醉。四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之气象在酒后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画的中景以高耸的巨岩丛树中若隐若现的宫阙体现帝皇的象征意味,整幅画寓意人乐年丰,皇帝治理有道。我想当年马远肯定没有那么多头衔,因为他只是一个画院侍诏。
我有些不懂了,是不是现在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不管历史科学随心所欲了,只要有市场?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知道哪朝哪代的故事充斥荧屏呢?香港是个商业社会,娱乐业发达,黑社会电影拍得还可以因为现实就那样,其他影视剧制作粗糙,尤其是历史剧,结果大陆也传染了,于是披个麻袋片就是大侠,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里,竟然拥抱亲吻成了家常便饭。
……
我想,我们肯定丢失了什么,丢的还不少。
看到最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也说山顶的树矮,山底下的树高,我很欣慰,我想,这一段,我一定要亲自讲给孩子听,我相信科学。
深深的酒杯
酒杯很小,一次也就装得下那么一点点酒;酒杯很深,却能装得下世态百味。同样的一杯酒,能让人喝出甜酸苦辣:合家欢乐时喝的是亲情酒;朋友相聚时喝的是友情酒;借酒浇愁时喝闷酒;恋人对坐合情调酒;推杯换盏喝的是应酬酒。。。。。。
听说过这么一个酒故事,说不出来为啥喝的酒。
老李和老王都是处长,两个人是副局长的竞争者,他们俩酒量都很不错,这种先天优势,发挥了作用,他俩为历任局长冲了无数次锋,陪了无数次酒,当然,冲锋的目的都是为了那个副局的位子,几年间连续送走了几任局长高升。
今年,老李明显的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查体的时候,发现肝脏有了问题。据小道消息说年后老李最有希望提升,为了能跨到副局长的位子,老李只能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连自己的老婆也没告诉,对同事也是严守秘密。在人前,老李一直精神矍铄的样子。他知道,一旦提升为副局长,他就可以报销100%的药费,并在其他物质方面也都能上一个台阶。为了自己的病情不再恶化,老李尽量不喝酒了。
在元旦酒会上,老李的竞争对手老王,不知道什么原因,非要和老李喝酒,明里竞争也好,暗里较劲也好,老李豁出去了,一不做二不休,心想,我一定要把你老王比下去!干就干!!潜水艇、三中全会全上了。大家为他们俩加油助威!突然,老王往后一挺直直的倒下去了,大家一阵慌乱,大家以为是老王喝醉了,有些有经验的老同志,不让众人搬动,叫来了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及时没有出大事,突发性心肌梗塞。
虚惊一场,老李却暗自高兴,志在必得,在同事的眼里,这个副局长绝对是老李的。老李也准备着走马上任了,上任之后,就可以大把花钱治自己的病了。
局长找老李谈话:“老李,你是个好同志,工作,同事关系,都没得说,上级的本来的意见,你来当这个副局长……”局长看到老李一脸狐疑,难为情的顿了顿接着说:“上级考虑到,你和老王你俩年龄一样大,你身体很不错,没有毛病,可是老王的身体需要治疗,医药费问题,生活费问题等等,你比他有条件,为了照顾老王,这次机会决定给老王…”没等局长讲完,老李缓缓地站起来,胸口一赌,说不出话来,多少年了,就等了这么一句话?老李胸口一咸,一口鲜红的热血喷了出来……
老李至死不明白,他喝的这是什么酒?
中国人最喜欢说“不一定”
我们常听到的对话:
问:“你明天来吧?”
回答:“不一定。”
再问:“这个饭局你一定要参加”。
回答:“我看看吧,不一定有时间”。
第二天准时来了。
“来了?”
“是呀,本来实在忙不过来了,不过,你请客我怎么能不来呢?把其他事情放一边,怎么样?够意思吧?”
国人的基本性格,说起来就是“不一定。”
不一定这样,也不一定那样,总归是变来变去。
说中国人丑陋,说中国人可爱,都可以。因为同样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如此,有时候如彼。对中国人的性格而言,这样说也对,那样说也对。中国人很能够接受:随便你说。
同样一个中国人,有时候非常守时,有时候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却毫不守信;有时候很守规矩,有时候乱七八糟;有时候相当规律,有时候毫无章法。
中国人最爱变来变去,最擅长变来变去,形成不一定的性格,就算满口都是:“一定一定”。其结果也会变成“不一定”。所以中国人被常常认为是不守信用,存心应付,见风使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让爱国主义与时代同行
下一篇:我眼中的木子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