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职场钝感力就够了吗

仅有职场钝感力就够了吗

贫甿杂文2025-09-02 15:13:56
六、七两月,恰逢高考工作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行进着。报刊、网络到处充斥着关于高考的种种信息。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等处也相继传来关于孩子高考的讯息。苦读十几年,一考定乾坤。虽说现在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
六、七两月,恰逢高考工作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行进着。报刊、网络到处充斥着关于高考的种种信息。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等处也相继传来关于孩子高考的讯息。苦读十几年,一考定乾坤。虽说现在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所在,但能否顺利入读高等学府,和入读更好的高等学府等问题,仍然是广大的学子们的困扰和家长们的期盼所在。于是,高考历来成为莘莘学子们面临的第一道生死门槛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
有感于现在大学扩招之后,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考及填写志愿等的艰难抉择的过程,我不禁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遭遇知识失业。文章里提到了一个现象: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在离校时,有近30%没有找到工作。2007年的毕业生与2006年相较又新增了82万之多。而2008年,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较2007年只有多不会少,照这样分析,就业形势是一年比一年严峻。
大学生的“知识失业”现象,被称之为“知识性劳动失业”。造成“知识性失业”的因素被概括为五个方面:教育体制、求职者本身、用人单位、劳动力中介组织、政府。这些因素在此姑且不论。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章由“对优质工作的向往和工作耐受力的低下,成为青年一代的一个悖论”,引申出面对挫折的一种“钝感力”。这种“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有很多人在职场,面对需要不断闯关的考验和挑战时,被最初的几次失败打倒后,最终被“心理调度”所束缚,失去了蹦跳的力量和勇气,正如不断撞到玻璃盖的跳蚤,逐渐降低蹦跳高度,最终,当盖子被拿掉后,跳蚤却无法跳出杯子,成为典型的“跳蚤人格”。或者面对困境,困缺乏承受力,一按一个坑,迅速崩溃成为“草莓人格”。不作“跳蚤”,不作“草莓”,就得必须具有相当功力的“钝感力”,那么,才能够穿过枪林弹雨,历经无数惨淡和困顿,积累很多挫折和努力后,得到诸如“创意”、“新奇”、“高薪”、“光鲜”等等成功的光环。
上面所说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会得到社会普遍的赞同感。其中的“钝感力”中的“耐受力”一说,尤为如此。此与“吃苦耐劳”有得一比。而“吃苦耐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和吟唱。
但是,面对大环境下的求职困境,面对职场的挫折,真的仅有“钝感力”就够了吗?有了“钝感力”之后就一定能成功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怕是千人千面,不尽惟一。
现今中国职场,“官本位”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在此种思想下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人们,对权势和金钱的膜拜,使得权力集中于无形并发挥到极致。那些“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曲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停息地上演着,一代又一代,一曲又一曲,乐此不疲,花样也随着时代不断翻新,纷繁,令人眼花缭乱。
基于此,光有“耐受力”就一定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走向光辉的彼岸吗?答案当却未必是肯定的。
用得顺当,用得放心是一个领导用人最基本的原则,这种效应当然是用“自己人”所得出的一种自然规律。基于此,“任人唯亲”基本上成为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你有“耐受力”,证明你有着优秀的综合品质。可一旦搭错车,贴错标签,或是缺乏背景,没有牵线搭桥的某些人脉、金钱等媒介,而你的领导恰好又不是一个任人唯贤的开明之士。在一个一把手的嗜好往往就是一个团队的风向标的情境里,你的“耐受力”,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世俗之中“傻瓜”的潜台词,你本人就会成为茶余饭后的佐料和笑柄,无论你怎样努力,脚踏实地地工作,升迁和实惠永远与你无缘,这时候,你还能端着你的“耐受力”,牛马一样地奋力爬坡吗?
长此以往,你如果无力另谋高就,就需要“手段”和“智慧”。这种“手段”和“智慧”,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理解和延伸,此不赘述,只举其一。
为着某些“手段”或是“智慧”,你必得挖空心思,冥思苦想一番,再搭上你的一些时间和精力,以期一步步靠近你的领导,取得他的信任,成为其“亲信”。在此过程中,你不能有个性做你自己,否则你就前功尽弃。你得把自己的嗜好和多年的价值观等,无比艺术性地,一步步向你领导的嗜好和价值观靠拢,然后是在某个关键的时候,最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瞄准战机慷慨出手。如此,你的“耐受力”兴许终于可以进入领导的视线,朝着良好的方向起步了。但这时,你还不能懈怠,必得乘胜追击,把你的全部时间和心力不遗余力地奉献出来。从此周旋于各种权力和利益之间,一步步练就走平衡木的本事。偶尔,你如果功力不够,可能还必须小心谨慎地接近领导的亲人和亲信,投这些人所好……等等。如此这般,兴许终于方可搭上“鸡犬升天”的末班车,从此走上升迁、长薪等铺满鲜花的荣光之路。
由此可见,人在职场,很多时候仅仅具有“钝感力”、“耐受力”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底蕴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心态,自己面对挫折时所作出的努力程度等,是一个人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却不会是终决条件。任何人、任何事件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过后才能催生出鲜艳的成功花朵。职场“钝感力”,只能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之路的脚下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