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书香门第

杂说书香门第

鹄盼杂文2026-07-05 13:19:24
现在只是偶有听说某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大概这个词现在有些落伍了,所以人们不如说是名门之后可能还的气魄会更大一些,老子有名了,儿子自会说是某某人的儿子,儿子有出息了,老子们也会说是某某人的老子,常见在酒桌
现在只是偶有听说某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大概这个词现在有些落伍了,所以人们不如说是名门之后可能还的气魄会更大一些,老子有名了,儿子自会说是某某人的儿子,儿子有出息了,老子们也会说是某某人的老子,常见在酒桌上听得有人说这人是某某人的什么人之后,就会有许多人会在心里冒出许多崇敬的心情来,若你有个别不识相的,仍用语言来冒犯,便会犯了大家的众怒,倒不说做名人的亲戚会有什么错,可好端端的让人顿生崇敬之情,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倘若在现实中,你本身就是一个名人,再端点家中八百代的隐私出来,说自己原本就出身在书香门第,那就会有一帮混杂了各色人等的粉丝来。前一阵子,听得著名的余大师说起自己的家珍来,也是侃侃而谈,说自己自小就读了许多古董级的著作,那是多么的不得了,还当时还未能出版的《林语堂英文词典》等书也被他读的津津有味,可能是看书看得多了,学问在肚中有时很难控制,一不小心便会象喷泉一样地涌出来,一下子可能就会把云彩也打湿了。
别看现在的人都不怎么读书了,但读书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有相当高的地位的,比如你若是有幸能到某个权势人的办公室或豪宅去,便可轻易地看到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书柜,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许多象砖头一样地著作。但这只是一个表象,与之配套的还应当有一个较高的学历,这当然不是什么难事,颁发证书的高等学府自不会在金钱或权威面前表现的那么有原则和骨气。听说有些识不了多少字的老板也喜欢在自己的案头摆一些书,甚至还可以出些书。有权的与有钱的在今天当是一脉相承的,出书的内容大抵都是和本身所从事的事儿有关,凑凑就是几十万字,要不然就随便写点,文笔虽是一般,可一旦发行起来,还是有不少人有心人乐意买的,也可以找些人作一些书评,当什么都有了的时候,搞些绵上添花的事也是在情理之中,充点文化的门面自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会让许多人不亦乐乎。若是我有了这般方便,自然也是想弄个专事研究导弹的院士来当当,岂不是一桩美事?整天介指手划脚不用学都会,反正到最后用手在控制器上一点,导弹自会飞上天空。
有了文凭自是可以代表一种水平,最起码也是学习的见证,否则说起话来就是空口无凭,人家自是不会多加理会。那有了大部头的书,人家也会对你有所敬畏,特别是不用开口往那一坐就透着一种高深莫测的学究气,书多了自然就会有一股香气,这当然不是指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的香气,现在我们已然是不识这种芸香草了。也不是指樟木片放在书籍的间隙中所散发出的那种香气,而是指那些学问之气,不管是香的还臭的,总有人说那是香的,不用看是什么书,只须看那厚厚的几摞便能看出其香气来。看的和闻的自是两种不同的的概念。想来现在的书都是从印刷机上下来的,一印下来少则几百册,多则上百万册,只要不是禁书,一般的百姓也是可以买得起的,闲来无事随便翻一翻,也能从中体味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自寻一些乐趣,这种读书与单纯为了考取功名是另一回事。就是不读,买回家来放在那里,看着也颇有些养眼,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摆设。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名话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想必也是读书人对自己的一种宽慰而已,当不得真的。翻开国史,可以看见读书人大多是出息不大的,读来读去偏就读成了一个呆子,偏还就执迷不悟,总觉得日后定会有出头的日子。现在的人大抵不如此了,将读书做为人生的经历也罢,当成登台阶的凳子也罢,达到了目的,书自然就成了一种类似于香水一样迷惑人的东西了。所以说现在的书也有一股香味,但已决不是芸香草或木片之类的自然香味了,而是混杂了甲醛之类的化合物了,初一开始闻着有点香,闻久了便会中毒,既是可以使人中毒,一些以书为食的虫们自然也会一命呜乎的。所以现代人大抵不说书香了,倘若有人说你有点书卷之气,那就是对你稍嫌客气地贬低,若在说重一点就会说是一个纯牌的书呆子,再延展一些就表示你这个人不成熟。一个不成熟的人在社会上是难以出人头地的。不仅如此,这类人还会搅得这个世界不安生,在古代就有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事,近代就有了“文字狱”,到了当代就有文化革命,再后来就是转变观念,焚坑也好。革命也好,转变也好,总之还是表现了社会的进步的一面。
如此一来,书香便不会做为单独的词来说了,因为它显得与社会发展那样地不和谐,但门弟还是要说的,这是最主要的,现代人找婚姻尚还讲求个门弟观念,在过去来讲门弟大抵就是指富贵人家的宅第。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什么样的门楼和什么样的门槛,这是有规矩的,万不可造次,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而现如今却不会因为建房子而引来什么祸事。但一些规矩却是不能完全废除的,比如什么级别坐什么车,享受什么待遇等等都是有明文规定的,虽然这些规定并不需要经过法律的认可,但却是可以畅行无羁。这一点至古到今都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的,所以说当人们看着大街上有一个显赫人物走着的时候,百姓们都有些不习惯,很诧异如此之人怎么可以亲自轻车步行乎?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对此是比较适应的。过去叫“微服私访”,现在叫“深入民间”,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或是到小贩面前问问价格,或是在路人孩儿的头上随便摸一下,或是与做苦力满是泥污的手握一下等等,都能体现出一些居高临下的门第作派来。
所谓的书香门第,在今天看来主语一定是门弟,而书香只是做为一个陪衬而已,而且听起来还感觉特别地悦耳,总比那些官宦人家、豪门显贵来得文雅了许多,其后代难免要被称为纨绔子弟、花花化子之类,若是说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则为另一种别一般的光景了。所以现在有许多人都乐意被称之为“书香门弟”,像云南特产熏肉一般,走到那里都让人觉得有一种书香的感觉。清代有一个叫文康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儿女英雄传》,上面所书:“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这句话并不是人人都读过的,但似乎谁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将书传给后代算不得什么能耐,这与留个碟碗给后代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关键是门弟,过去有许多贵族的后代,靠着上辈的名份和门弟也可以三代不忧,而靠上辈的书则是一天也混不下去的,弄得不好会像孔乙已那样被人打断了腿,脆着来求人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