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救助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城市救助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缵修杂文2026-04-04 04:26:06
某市救助站成立一个月来遇到了出乎意料的难题:一方面救助站床铺闲置,一方面街头乞丐拒绝救助。大多数乞丐宁可街头乞讨,也不愿搬进救助站。某市救助站遇到的这个难题,也是目前中国各大大小小的城市所普遍面临的问
某市救助站成立一个月来遇到了出乎意料的难题:一方面救助站床铺闲置,一方面街头乞丐拒绝救助。大多数乞丐宁可街头乞讨,也不愿搬进救助站。
某市救助站遇到的这个难题,也是目前中国各大大小小的城市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救助站冷冷清清,街头闹市、大街小巷却随处可见沿街乞讨者。前不久某中央大报上曾经有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某个城市的救助站起初担心人满为患,制定了很多“准入”条例,后来却几乎无人问津,没有出现乞丐挤破门的现象。该文作者批评这种制定条条框框的做法是以乞丐为“占便宜”的怀疑对象,侮辱了乞丐们的人格,乞丐们之所以愿意散落在街头餐风露宿,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要保持最后的一点自尊。该市救助站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可以置之不议,但批评者关于乞丐不肯进救助站的解释却实在有些牵强。
据某市救助站负责人说,该市的乞丐多数不愿意接受救助。按照规定,救助站只能将这些乞丐收留10天,期间站里负责和他们家庭所在地政府联系将他们接回安置。该市民政局曾随机对100名乞丐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不足10人是因为生活落魄乞讨的,绝大多数乞丐都把乞讨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更有意思的是,该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一来哈乞讨的某省老妇救助时发现,她在市郊租了一间民房,白天出去乞讨,晚上回家。儿子、儿媳则以收废品为生。她说,她每天能讨到二、三十元,加上收废品的收入,现在已经有能力回老家盖房了。
这种乞丐随街乞讨的现象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尤其严重。
上海的乞丐很多,虽然年龄、长相不一,但他们乞讨的方式却惊人的相似。笔者经过长时期的仔细观察,可以将他们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残肢损体型。这种类型的乞丐多残缺肢体,且衣着不整。其惨状千奇百怪,不必细表,亦可能是真的遭遇了某种不幸。倒是近来多见年幼孩童,一条腿或两条腿折断,用绳子拴于背后,成天在街上爬来爬去,逢人辄仰面乞讨,路人见其状态甚为可怖,避让唯恐不及。其残疾之状如此相似,颇启人疑窦。不由让我联想起几年前一名记者深入乞丐群内部,探知不少“丐帮老大”折断幼童肢体,令其上街乞讨,用其惨状博人们同情来牟利。现在南京东路附近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小乞丐,其中一个双腿尽折的男童,常出没于地铁河南中路站,无人时与身旁乞丐高声谈笑,有人走近就马上伏地哀号。
跪地求学型。这种类型的乞丐多为十几岁中学生模样,常背一书包,书法好的就用粉笔在地上书写,一般的树一纸牌于身前,内容都是家贫,无法求学。他们往往衣着整洁,举止文雅,往往能博得很多人的同情。
敝衣卧地型。这种类型的乞丐多为衣着破乱肮脏的老年人,往往躺在闹市之中,于人流纷纷之中从地上颤巍巍地伸出衰老的双手。
患病求医型。这种类型的乞丐多为老少搭配,大的跪地乞讨,小的紧闭双眼躺在地上。曾经看见几对,其中一对,小的虽躺在地上,却不肯将眼睛闭上,骨碌碌地四处乱瞅。还有一对,小的紧闭双眼,却流露出忍不住想笑的神态。也有单独乞讨的,前几天在地铁看见一个男的,头上血淋淋一个大口子,坐在地上低着头给人看,让许多路过的人吓得面容失色。
这几种类型可谓时下上海乞丐群的主流,他们究竟是因为生活贫困出来乞讨,还是其它的原因,我没有经过调查,倒也不敢随便论断。但他们行乞的场所一般固定,就在我上班的路上,我每天都能看见那些熟面孔,有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想,他们上班比我早!
上海的救助制度似乎对这些千奇百怪、可怜兮兮的乞丐无用,不管一天下来能讨到多少钱,他们每天都准时、有规律地出没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执著”地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游客展示着他们可怜、贫困、肮脏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会不会让所有向往美丽的大上海的人们在心头留下重重的阴影。
莫非乞讨真的已经成为了一门职业?如果真是这样,城市救助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愿有关部门能够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来,让那些真正孤苦无依者不再饥寒交迫穿梭于大街小巷,让那些穷形尽相以骗取同情,实则好逸恶劳以乞讨为职业者无所遁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