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新思维

群众路线的新思维

胜妙杂文2026-03-16 18:04:13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作为我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和基本领导方法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对群众路线的研究越深入、越全面、越完善,对国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作为我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和基本领导方法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对群众路线的研究越深入、越全面、越完善,对国家和人民将越来越有利。
我认为,首先研究群众路线或许需要新角度、新思维。传统上,我们是把群众路线当作党的工作路线、工作作风、领导方法来说的,党员干部是这个路线的实施主体,很少从另一个方面提如何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如何对群众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如何让群众也成为实施群众路线的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对象和客体或者只是群众路线的一个辅助。诚然,加强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训练是很必要的,但如果把群众路线只看成是执政党的工作作风、领导方法,把广大的人民群众排除在外,实施群众路线的主体未免也太窄了,实施起来因为缺少了广大民众的有力参与,其效果也必然会打折扣。因此,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或许我们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
其次,群众路线是否能法制化。过去一般是从“道德”方面来强调群众路线的,群众路线首要的内涵就是要有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民众,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党性问题,群众路线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党性教育。在这一方面,从哲学高度、从认识论高度都进行过论述,解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道德伦理问题。但是,光有道德说教,不进行法制化建设或不完善法制化建设,对违反群众路线的就失去了有力的制裁,推行群众路线也就缺乏有章可循,实际的结果就是走群众路线的变样,或许导致群众路线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因为群众路线虽称路线,但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路线不同,群众路线体现的是一种态度倾向性,缺乏明确的政策倾向性,如果不制度化,赋予充实的内容和程序,群众路线就成了一条伦理评判路线,而伦理路线的可操作性必然是很有限的。这样,群众路线的操作起来就因人而异,有人做表面工作,摆花架子,有人更会假借民意做恶事,有人误会民意主观想做好事客观却做了坏事。
第三,如何使群众路线成为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我们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思是: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广大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把群众提出的要求和愿望,也就是来自群众各方面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和综合,化为领导的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指示、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再拿回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照着去办,化为实际行动,并使之在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单纯从段话看来,群众只有提议权和照办实行权,集中决定权在党员干部手中,即使这种集中权是错的,群众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等待在实践检验中被证明为错误后,才由党员干部决定改不改,如何改。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要群众来决定,那样恐怕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但是,倘若完全不给一点自主权,像人民公社期间一样,连自主生火做饭这样的权利都不能做主的话,那也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群众路线中的权力划分决不能如此地简单。这种领导方法是不是有值得反思之处。
又说:“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来说,只是一个加工厂。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没有数量上充分的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造出好的成品来。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则是这种加工原料的唯一来源。”这做说法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制定政策的过程,为政策的合理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将此段话错误理解为:广大群众只起“原料”作用,党员干部才起“加工”作用,那么,广大群众也就太被动了,地位也就太低了。
提倡做群众的学生是对的,有利于让领导干部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而提做群众的先生则易使一些干部官僚主义架子十足,不把民众放在眼里。所以“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这样的提法是不是会导致一些认为,“做群众的学生”是手段,“做群众的先生”才是目的和最终的态度归属,这也值得思考。
过去,我们讲群众路线,一般是说:领导干部如何下基层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又如何实行民主集中进行决定,再由干部将集中后的决策意见推行下去。很少提在实施群众路线上群众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样,全程都提干部在活动、在主导,很少提群众如何知情、如何表达,如何参与,如何监督?期间会不会发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会不会出现黑箱操作的现象?会不会滋生腐败?这些都值得思考。
这些说明,要重视构建走群众路线的正确方法,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此外,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民众应该还有决定权,例如一定范围内的“全民公决”。
这里举一个例子略微谈一下,“包产到户”是一个有顽强生命力的事物,它决不是改革开放后才突然冒出来的,它也不是领导者一夜之间突然发明的新制度,而是群众的自发要求自己创造的新事物,为什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打击压迫而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支持和推广呢?除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因素外,我想有一条就是,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第一书记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参与得太少了。领导干部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从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出发,对符合自己意志和愿望的群众意见就予以赞同吸纳,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群众意见进行排斥过滤,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表面看来,领导者走的是群众路线,决不是一二个人在空想,可这样制定的政策它的科学性在那呢?
综上所述,如果群众路线只是干部的工作路线而不是广大群众的参与路线的话,那么这个路线是片面的,是半截的;如果只强调干部的道德自觉,而不加以法制化的话,那么这个路线的操作性问题必然会发生问题;如果只强调干部对于群众意见的收集、集中处理和决定施行,忽视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某些决定权的话,那么这种领导方法也会产生科学性问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