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货翻身时

土货翻身时

进退无路杂文2026-05-02 01:29:44
前几天,在QQ的博客信息栏里面赫然看见了这样的一条:MSN要求客户转移博客!打开一看,原来是因为MSN将要撤销“博客”这个业务,所以这个时候呼吁大家把自己的博客搬家。MSN是什么?用英文来说,就是Mi
前几天,在QQ的博客信息栏里面赫然看见了这样的一条:MSN要求客户转移博客!打开一看,原来是因为MSN将要撤销“博客”这个业务,所以这个时候呼吁大家把自己的博客搬家。
MSN是什么?用英文来说,就是MicrosoftServiceNetwork.,翻译成中文,便是“微软网络服务”,是微软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一种即时聊天软件,其原理和我们的QQ差不多,功能和QQ也差不多。她的用户遍布全球,即时在我们中国,也一直稳坐着第二把交椅多年,用户仅次于腾讯QQ。毕竟,在中国,知道QQ的人比知道MSN的人多多了!
MSN是舶来品,在中国的主要用户,大概是一些城市白领,以及一些留洋的人和中国的家人见面的工具。所以,她在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自然是比ICQ和YAHOO多人用一些。
看了这则信息,不由得有点唏嘘,自然,一定程度上还有着一些“民族自豪感”在里面——不用说,原来在MSN上写博客的人会把他们的博客转移到什么地方?肯定是这边最有名的博客聚居地,新浪,或者就干脆方在QQ里面。
MSN的此举,是否可以说明,她在中国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呢?简单地说,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然,在中国“失去领土”的不止她一家,前面已经有所先例的了,这便是国外大名鼎鼎的GOOGLE(谷歌)就在去年几经思考以后做了“退出中国大陆”的决定,当然,再追溯一下,曾经来过中国投资的国际网络大公司还有几个退出了的,EBAY,YAHOO,FACEBOOK等等。几个国际大公司,来到了中国以后,似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然后,选择退出。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找了很多理由,如“GOOGLE要退出是因为她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太多东西”,“FACEBOOK的退出,是因为她让所有人都认识了很多不该认识的人”云云……
然?真的是这样吗?
肯定有这这些方面的原因,不过,这真的是主要的原因吗?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似乎忘记了一点:像QQ,新浪这样的网站和聊天系统,其实在早期就是按照国外同种模式来的!为何早期的QQ叫做“OICQ”呢?因为她就是按照外国一个著名的聊天软件ICQ(英文来自于读音ISEEKYOU,意思是我找你)制造出来的中国版本,只因为在2001年时被ICQ公司向法庭提出了诉讼,马化腾才把OICQ改了名字,叫做我们今天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QQ”!
然,如今的QQ和昨天的QQ肯定是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她的升级是至少每年一次的,到了如今,早也已经具备了很多ICQ和MSN,或者SKYPE软件都不具备的功能!例如,截图功能,收藏新图片功能,当然,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的“偷菜”“抢车位”等游戏。而且,现在还有了英文版本,由许多留学生带到了外国,据说很多老外也下载了QQ,都很喜欢使用。
其实,无论是那个网站,或者是哪一个品牌要进驻中国,图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吗?可惜,他们就是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市场经济,往往就是这样残酷,她不会去管你是来自哪里(除非明显违法害人那些),重要的是,淘汰你的主要是消费者、使用者本身!成王败寇的道理,在市场经济上,随时可见,往往令很多商家本身看得汗颜!看得惊栗!
市场规律,即使是国际大品牌,也必须要遵从。因为这里是一个新的领域!
但为什么这些大品牌都熬不下去了呢?
当然,最大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个所有人都比较认同的原因,用四个大字来形容:水土不服!
不久前,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叫了一些来中国创业的外国商人来交流经验,讲述他们在中国的想法和感受。
其中,一个老外说的一句话,给人很深刻的感觉,他说,早在20多年前,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开头几年,当时,他父亲来过中国考察,也来过这里经商。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他问父亲: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去中国呢?父亲的回答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去中国呢?打个比喻说,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森林,我是一个猎人的话,那么,这个森林给我的印象就是:只要我打一枪,就能打到一排鹿呢!
一枪能打到一排鹿?这个比喻说得还真绝!当然,那是在20多年前的中国,现在呢?恐怕打完一排子弹,也未必能打中一只鹿了!
原因,恐怕不仅仅是简单一句:水土不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早在当时,进口货确实比土货耐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然也就是大家对于舶来品的简单膜拜,对当时还没怎么出去过的很多人来说,舶来品就是好!
自然,不能怪这些单纯的人们!毕竟不能来去自如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想出去见见世面也不过是人之常情而已!
但现在呢?也不能不说很多舶来品质量确实很好的,但很多国货的素质也不是没有提高!当然,货物好不好,这还有待市场考究,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在通货膨胀而工资不长的压力下也已经比以前理智得多了!毕竟大家都已经是真真正正想买实惠又耐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什么大品牌了!
既然上述的几个例子里面说的似乎都是服务行业。那就从这一个产业来说一说比较好了。
不用说国家和国家之间这么抽象,同一性质的例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的领域:城市和城市之间。
时日正直我们中国的农历九月,正是结婚嫁娶的好日子所在,于此,在本市刚刚开了才3个月的一个影楼是顾客盈门,而传统的所谓“全国N大影楼”之一的“美美”和“伦敦”影楼,看起来却好像是不如往年了。这件事看起来真的是非常好笑!一个只是个才一年工作经验的小摄影师做起来的“工作室”性质(只是在二楼)的小影楼,居然多少抢了这两家大影楼的生意,说起来还是有些可笑的。
但仔细想起了,这样的例子在本市其实以前也一样有过,一家复制有名的台湾小吃“仙*林”的小吃店“茶**”,在本地开的几年风风火火,甚至还挤走了真李逵“仙*林”——“仙*林”曾经尝试进驻过,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后来黯然退出了本地市场。
仔细看看,这些名牌大企业为什么被这些复制品步步逼近,甚至夺走了市场呢?
肯定是水土不服问题在先的!
还有呢?再问一句,为什么他们都会水土不服呢?如果这样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