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与延平四贤

游酢与延平四贤

首身杂文2025-08-20 23:00:22
本想直接说两京刑部侍郎墓石马坪,但想到去年在论坛看过“南平83户外俱乐部”的《游南山记》有误,就去找出来。我这人平时是较懒得跟贴回贴的,那就借这机会先扯扯游酢和闽学四贤再接着去“石马坪前叹侍郎”。《摩
本想直接说两京刑部侍郎墓石马坪,但想到去年在论坛看过“南平83户外俱乐部”的《游南山记》有误,就去找出来。我这人平时是较懒得跟贴回贴的,那就借这机会先扯扯游酢和闽学四贤再接着去“石马坪前叹侍郎”。
《摩驴出游南山记》说,“想游南山[原称大凤],是因为它是著名典故人物游酢的原生地。……目前,南山有闽学祖师的创基胜地游定夫祠[纪念馆]、游定夫书院和……等,南山是理学名邦的重要游览之地。”这说法有误或不准确。
游酢,字子通,后改字定夫,福建建阳人,宋皇祐五年(1053年)生。其时游家人还没有在南平凤池生活。如到建阳麻沙镇长坪富垅村,你可寻到游酢祠堂,游酢陵园前些年也在修建中,想来现在是搞好了。但游酢墓葬也不在建阳,据去年《安徽日报》报道,经专家考证得到认定,游酢老年辞官后定居含山,1123年5月23日病逝,享年71岁,游酢墓座落在安徽含山县林头镇杨山村的车辕岭。目前海内外的游氏后裔约有30万人,现台湾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为游酢后裔。
据凤池村游氏族谱记载,南宋末,游酢第六世孙游开移居凤池村,自此延平南山凤池有游家,而游酢早已在含山作古。自游开后,游家在南平繁衍生息,现村里居有500多户游酢的后裔2270人,是闽北最大的游氏后裔聚居地。所以,说南平南山是“游酢的原生地”是错误的,
说“南山有闽学祖师……等,南山是理学名邦的重要游览之地”,后句是对的,那是使南平成为“理学名帮”的一块重要的地方;但说凤池是“闽学祖师的创基胜地”,如果游酢就称“闽学祖师”,那这凤池也不是他开基,是游开开基,所以也是错的。
现南山凤池村有建于元代的游定夫祠,那是游以正(游酢九世孙)建的,该祠大堂正中有游定夫塑像,左边是凤池村开基主游开(游酢第六世孙)塑像,右边是明两京刑部右侍郎游居敬(游酢十六代孙)塑像。“南平83户外俱乐部”可能把游酢、游开、游居敬搞混了。
但是说起“闽学祖师”可能就比较复杂,不是我辈能说得清的,不要勉强硬套。
说“闽学”,就要说朱熹,他是集大成者。在他手上“闽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当然游酢也可算他的祖师辈,但是祖师叔或伯,我个人以为。
我记得当年南平叶孝义老先生拿着材料一定要我写延平理学人物,虽然当时很不感兴趣,但为了应付了事还是在听了叶老意见后看了些相关的书,连写带抄,煌煌巨制搞了个给他。但老人家很认真,拿着那厚厚一叠手稿下福州,进报社、访社科院、走福建师大,回来后很高兴地对我说“报社主编和社科院专家、师大教授都对这篇稿子很满意,福建日报主编同意刊用。”于是要我修改再修改。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那许诺就如我为应付了事连抄带写搞一篇一样。一个当时只有四版的省级党报怎么可能会拿出一版多的篇幅来刊那抄抄写写的东西?以为是省党代会的重要讲话啊?
正是那年搞了那么个东西,看了些相关的书,所以我今天才说“说是‛闽学祖师ۥ”可能就比较复杂,不是我辈能说得清的,不要勉强硬套”。
那时我曾看过一个材料分析南来的洛学到闽北分为两支,杨时和游酢都各自传道授业,各有各的弟子,可为什么杨时身后硕果累累,而游酢的学生名气没杨时的大呢?似乎是说游的学说受禅的影响较大,那我就搞不懂了。但我知道什么叫“祖师”。
血缘上讲个嫡亲,传道授业上可能也是如此,说师承关系。熙宁年间(1068~1077年),游酢与杨时、谢良佐同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游酢又同杨时一道拜程颐为师,他们的老师是相同的。《宋史》里对当时的南平人物(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李纲等)多有记述。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程氏门人)》载,“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所以此后在我们在南平、闽北常看到听到这“道南”的相关词,道是文化,是学问,这中原地区的理论由杨南下带到文化相对欠发达的地方了。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是谁都知道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杨时与游酢又受业于程颐。
后南平人氏罗从彦先拜杨时(杨时号龟山先生,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为师,后又求学程颐门下,史称“接龟山之正脉,承洛水之声传”,是“道南第二家”,朱熹的父亲朱松,朱熹的老师李侗都出在罗从彦的门下。
宋史载,“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ۥ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ۥ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ۥ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ۥ乃归卒业。”罗搞学问的精神为后人称道,听老师说“伊川说甚善。”立即就卖田上路赴洛阳求学,可见古人做学问是倾家荡产在所不惜。今人怕是不成,可以鬻田求官,但决不会如罗从彦般为求学“即鬻田走洛”。因此朱熹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后李侗以罗从彦为师学习。
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准确点,是炉下乡樟岚村人),因剑浦又称延平,因此世称“延平先生”。李侗师事罗从彦,受《春秋》、《中庸》、《論語》、《孟子》之說,据史料载,李侗平生不事科举,屏居乡里四十余年,与杨时、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
据《宋史》载,“……是时吏部员外郎朱松与侗为同门友,雅重侗,遣子熹从学,熹卒得其传。”且据史料,李侗平生不务著述,惟朱熹集其与弟子问答之语及往来书信为《延平师弟子问答》一卷传世。
《宋史》中朱熹称李同:“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
标签
相关文章